近日,媒体曝光的“毒营养土”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调查显示,一些具备一般固废处置资质的工厂使用工业污泥、建筑垃圾、电厂灰料等原料,仅通过简单过筛便制成“营养土”进行售卖,这些重金属超标的毒土经过电商推销,最终流入无数家庭的花盆和菜园。这一事件暴露出一场以生态为代价、以健康为赌注的牟利骗局,更揭开了产业链背后监管系统性漏洞。

企业自身底线缺失是根源,丰厚的非法利润驱动着企业用毒土冒充营养土。一方面,这些生产“毒营养土”的厂家接收工业污泥等固废时会获得每吨约一两百元的处置补贴。另一方面,这些“毒营养土”靠低价策略占据全网约七八十的市场份额,营业额过亿。更令人发指的是,品牌方明知部分消费者用这些土种菜食用,却坦言“没底线就能挣钱”。这既是对法律的漠视,更是对生命的轻慢。
“毒营养土”产业链能长期存在,与监管缺失密切相关。这些“散乱污”小厂往往位于县区交界地带,土地承包关系复杂,历史遗留问题繁多,各部门相互“踢皮球”让环保执法在此处无法落地。更有像淮安辰能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黑心企业,以“年养殖300吨蚯蚓”的假项目通过环评,获得固废处置资质,为其非法行为打掩护。从污泥供应企业、运输车队,到中间商、代工厂,每个环节都有“不能说的秘密”。甚至有中间商直言“上面有人”,没有资质也能大量出货。监管的层层失守,让毒土产业链得以长期潜伏。
电商平台作为销售主渠道,审核机制更是形同虚设。平台在“低价引流”的流量逻辑下,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产品抽检流于形式,产品仅靠低价和刷单就能冲上销量榜。“营养土”产品页面没有检测报告,也没有成分说明,却因上榜蒙骗无知的消费者,总销量超过了200万件。这样看来,互联网非但没有成为品质保障的助力,反而使得问题产品畅通无阻地流向消费者,使得市场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合规企业因成本高难以竞争,而“散乱污”小厂却能靠毒土牟取暴利。
毒土之害,最终要由公众健康与生态环境买单。专家指出,毒土里超量的镉、铅等重金属会损伤肾脏与神经系统,而那些被随意挪用的工业固废,更在悄无声息地污染着土地与水源,留下难以逆转的生态创伤。
目前,安徽亳州市已全面启动核查。但整治毒土乱象,绝非一查了之那么简单。既需压实产废企业的源头责任,追踪固废运输处置的全流程;也需倒逼电商平台履行审核义务,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更要打破部门壁垒,构建联合执法体系,严格资质审批、监管问题。唯有堵上每一个环节的漏洞,才能让“营养土”名副其实,让消费者放心。(重庆大学 许雯婷)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