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法官直播卖蟹,温情背后须有边界

2025年11月03日13:07

来源:大河网

10月31日晚,南京高淳区法院的直播间里,多位身着制服的法院工作人员举着螃蟹讲解:“我们对这个质量是有过把握的”“蟹黄已经非常好了”。这是一场帮养蟹农户还债的司法变卖直播。网友惊呼“看了几遍以为眼花了”,这新奇画面引发热议。有人直言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也有人疑惑:法官真该亲自下场带货吗?

微信图片_20251103133108_2672_225.png

法官带货卖蟹,表面上是法院首次尝试处置生鲜产品,往深了看,更是一次执行方式的突破。传统司法拍卖多针对房产、车辆、设备,但生鲜保质期短、难保存、流拍率高,往往一拍再拍,最后被迫贱卖甚至烂在仓库。这次法院没走老路,而是用直播打开销路,既保全了养殖户的劳动成果,也让债权有了回款可能。钱款进入法院专户,全程可查,从程序上看站得住脚;从结果上看,这是一次有温度、讲方法的善意执行。

不过,即便初衷再好,也不能模糊司法的角色边界。法院的核心职责是居中裁判、依法执行,而非化身市场中的销售主体。一旦法官拿起话筒喊“买它”,哪怕是为了帮农户还债,也会在无形中淡化司法与市场的界限。今天能为农户卖蟹,明天会不会帮果农卖葡萄、帮养殖户卖土鸡,甚至帮经营者卖民宿?要是每个有困难的被执行人都需要法院直播带货,难道执行局还要专门成立电商运营部?这种模式若成为常态,很容易滑向“选择性帮扶”——谁的故事更打动人、产品更好卖,谁就能获得司法流量倾斜,反而造成新的不公平。

司法拍卖的网络化、公开化探索已有先例。2017年司法网拍全面推行以来,淘宝、京东等7家平台纳入体系,财产处置更透明高效。2019年底起,秦淮法院等地尝试直播拍卖,法官出镜讲解房产、车辆、回应提问,既增强公信,也减少人为干预可能。这类直播属于执行公开,是职责延伸,并未越界。但高淳法院此次不同:法官不只是介绍资产,还举着螃蟹讲口感、喊“买它”,实质上更接近销售行为。这已不是“公开执行”,而是下场带货。一个是解说员,一个是推销员,角色分明。因此,不能用一般司法直播为卖蟹背书。支持法官讲清楚拍卖标的,但法官站台叫卖,值得深思。边界,就在这里。

说到底,公众真正期待的不是会卖蟹的法官,而是既能严格执法、又能灵活施治的司法系统。我们需要的司法温度,必须建立在制度理性之上。一次成功的直播或许能解决一笔债务,但关键是要以此为契机,建立明确的适用标准、细化的操作流程和严格的监督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持续、不依赖个人能动性的长效机制,这样才能真正释放“善意执行”的持久价值。

法官直播卖蟹,是基层司法的担当,但创新背后的隐忧不该被忽视。不妨给这份探索以掌声,更要保持清醒:司法的温度,不该靠“人设”维持,而要靠规则守护。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司法归司法、市场归市场,这才是法治社会最踏实的暖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高家千)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