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栏发布的轻纪实文学《那些被跟踪过的女孩们》中记述了多位女性被跟踪的经历。其中一位化名邵君的女孩连续两次被跟踪。美国司法部发起的一项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调查显示,约有15.2%的女性和5.7%的男性在一生中曾被跟踪过。有些跟踪受害者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结果遍览全身后十分不解为什么会被跟踪。其时,受害者已经落入了“苍蝇不叮无缝蛋”的受害者有罪论陷阱。
在被跟踪的案件里,被跟踪的Ta们通常是最普通不过的人,穿衣、长相、身高都是人群中不会被注意到的“小透明”,平常如被安置在超市“鸡蛋”货架上的普普通通的一颗蛋,没有“土鸡蛋”那么小,也不是“笨鸡蛋”那么白,只是一颗椭圆、无缝、攥在手心里大小刚好的鸡蛋。可即便如此普通,Ta们小心翼翼地活着,生怕招惹某些别有用心的关注,怕磕了碰了。但这个世界不是鸡蛋的世界,不能保证鸡蛋只要没缝就不会被“叮”上。因为除了鸡蛋,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生物——苍蝇。它们生活在阴暗的地下,具有异于平常生物的嗅觉和敏锐,能闻到它们最感兴趣的气味并“叮”上它——即便你平实如一颗无缝的鸡蛋。
“苍蝇不叮无缝蛋”本意为强调自身保持无懈可击才能避免被外界侵害,但在近些年的使用语义发生了变化。如上述被跟踪女孩的案例,当受害者向身边人寻求帮助时,却被回应是她们自己过于暴露,即“苍蝇不叮无缝蛋”——一种苛求完美受害者和受害者有罪的论调。“怎么不叮别人就叮你”的质问不仅能轻易改变事件性质,扭转舆论攻势,将施暴者方的责任淡化,转嫁到受害者方;更犹如一淌浑水,污染评判是非善恶的公共流域,在信息冗余的环境中扰乱公众视听和判断,挑起对受害者的攻击。后果是受害方得不到应有的心理安慰和损失赔偿,恶语像一支支无头的利剑,毫无防备地刺向受害者的人身、家庭和生活;而施暴者却在舆论的庇佑下逍遥法外,社会公平正义无从体现。
在当今的后真相时代,公众的情绪性表达往往超越真相,甚至歪曲事实。受害者有罪论和完美受害者的腔调会消解公众对侵害者的愤怒,淡化受害者的苦痛。当事件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会发现公众的悲悯之心没有了,反思消失了。有评论认为,“苍蝇不叮无缝蛋”是一种无聊,“这种无聊,近乎一种残忍,它是在消磨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感知。”
当面临极其恶劣的社会性伤害事件时,我们应时刻保有人性的温度,不以事不关己的冷漠态度看待受害者,但也绝不该用“苍蝇不叮无缝蛋”的目光无中生有地冠以受害者罪名,苛求每一个受害者都是完美的。因为我们都是血肉之躯,生而为人,生而为众生。(山东大学 刘好)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