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法官帮债务人卖螃蟹,是司法执行的温柔转身

2025年11月03日16:08

来源:大河网

10月31日晚,有网友发帖称,在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微信公众号直播间,看到高淳区法院多位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出现在直播镜头前“带货卖螃蟹”,引发热议。对此,一部分网友表示理解,认为法院探索新型执行方式、借助直播帮助诚信债务人清偿债务,是一次“司法温度”的体现。这表现了公众对司法方式创新的认可,更是对善意执行理念的共鸣。

司法执行向来给人强硬的印象,查封冻结拍卖都是常规操作,但并非所有债务人都是恶意逃债。就像高淳法院这次帮助的对象,是一位诚实守信却暂时陷入困境的债务人,他偿还意愿强烈,只是现有物资缺少合适的变现渠道。鉴于此,法官们放弃刻板流程,加班加点筹备直播,把司法处置搬到镜头前,既保住了资产价值,又加快了债务清偿,这种灵活变通比简单强制措施更有实效。

其实,这场直播的价值不止于卖螃蟹本身。销售收入专户管理全额用于偿债,不占用上班时间不额外增加成本,每一个细节都守住了司法底线。更难得的是,法院借直播契机开展普法,让网友在下单的同时了解执行程序,明白诚信履约的重要性。这种潜移默化的法治传播,比生硬的说教更易让人接受。就像今年8月湖南平江法院在处理涉企纠纷时,不盲目采取强制措施而是协调协商,最终实现劳资双赢。高淳法院的直播也是同理,用柔性方式平衡各方利益,让司法不再只有冰冷的法条,更有体恤民生的温度。

如今,司法创新早已不是新鲜事。云南宾川法庭把调解搬到田间地头,为易腐水果纠纷开辟快速通道;深圳法院拍卖百吨活体鳄鱼,用市场化方式盘活特殊资产;最高法明确区分失信与失能被执行人,避免机械执法伤害无辜。这些实践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即司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模板,而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的治理工具。高淳法院的直播,正是这种理念的延伸,它打破了司法机关的固有形象,证明法律的实施可以更接地气,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

当然,这样的尝试不必成为常态,也无需盲目复制。是否采用直播等新型方式,关键要看是否符合案件实际,是否能真正化解矛盾。但这种敢于突破常规的思维值得肯定,它让我们看到司法执行的更多可能。既可以是雷霆万钧的强制手段,也可以是春风化雨的善意帮扶;既坚守法律的刚性底线,也不失人文关怀的柔性温度。

法官卖螃蟹的直播终会落幕,但它留下的启示长久存在。司法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结案,而是止纷争、促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当司法人员愿意放下身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解决问题;当法律的实施能兼顾法理与情理时,必然更有公信力,也更能赢得民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罗登廉)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