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新昌的一片甘蔗地,最近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打卡地”。不是因为这里的甘蔗有多稀有,而是地头立着的一块牌子足够吸睛——“自助偷甘蔗,19点到5点,18元/根,甘蔗随便吃”。就是这个看似“异想天开”的主意,让种植户王勇龙的一亩半甘蔗地,在开放不足一个月时间营收突破3万元。夜晚的甘蔗地里,手电筒的光束此起彼伏,都市人在这里体验砍蔗的乐趣,笑声伴着甘蔗的清甜飘向田间。这片热闹的土地,不仅成了城市人解压的“快乐驿站”,更藏着乡村创新的巧思,点燃了信任经济的星火。
“自助偷甘蔗”的创意,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一次普通人之间的真诚互动,更是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捕捉。起初,有网友和王勇龙开玩笑,说想“深夜偷甘蔗”过把瘾。换作别人,或许会把这当成一句玩笑话抛在脑后,但王勇龙却从中嗅到了商机——都市人对田园野趣的向往,不正是被这句玩笑话点破的需求吗?于是,他索性打造了无人值守的体验区,既满足了人们“过把瘾”的期待,又解开了大家“想体验却怕尴尬”的心理包袱。
对没见过农田的都市人来说,打着手电筒在甘蔗地里穿梭,亲手砍下带着露水的甘蔗,咬一口满是清甜,这是亲近自然、感受劳动的难得体验;对曾在乡村生活过的人而言,熟悉的田间场景、儿时啃甘蔗的记忆涌上心头,这里成了重温童年、联结亲情的温馨角落。王勇龙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把“卖甘蔗”变成了“卖体验”,精准戳中了当下人们对“情绪价值”的渴望——在被KPI追着跑的城市生活里,人们太需要这样一个地方,暂时抛开规则的束缚,在乡土间寻得一份松弛与自在。
更可贵的是,这一模式以信任为基石,书写了“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无人值守、自主付款看似“冒险”,实则是对人性诚信的尊重与考验。事实证明,多数参与者不仅自觉付款,甚至有人支付超出实际消费的金额,用行动守护这份信任。其实这样的故事并非个例:从天津的“无人售卖”摊位到湖北的“自助采摘”农场,类似模式的成功反复印证:当商家放下防备、简化规则,消费者更愿以诚信回应,这种基于信任的互动,不仅降低了经营成本,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商业交易多了份人情味。
“自助偷甘蔗”的走红,更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路径。当前,不少乡村文旅项目陷入“重投入、轻特色”的困境,动辄打造大型人造景观,却忽视了乡土本身的魅力。而王勇龙的实践证明,乡村的优势不在于“复刻城市”,而在于挖掘本土资源、激活原生价值——一根普通的甘蔗,经过“体验化”包装,就能成为连接城乡的纽带;一亩寻常的田地,凭借“轻量化”创新,就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收益。这种“立足本土、小而美”的思路,既贴合普通农户的经营能力,又能充分释放乡村的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新空间。
当然,创新需有边界,信任亦需守护。此类模式要走得长远,既需要参与者始终秉持诚信底线,也需要基层部门提供必要的规范引导——明确经营资质、保障消费权益、避免盲目复制,让“创意”不沦为“噱头”,让“信任”不变成“风险”。唯有如此,才能让更多乡村创新项目扎根生长,持续释放活力。
从一根甘蔗的“出圈”,我们看到了乡村蕴藏的无限可能。当农民的智慧与时代的需求同频共振,当乡土的温情与现代的信任相互滋养,乡村不仅能成为人们安放乡愁的地方,更能成为孕育创新、实现增收的沃土。期待更多“王勇龙式”的探索,让乡村振兴的画卷绽放出更多动人的色彩。(山西传媒学院 霍宇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