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的街头巷尾,一位被网友亲切称为“卷尺哥”的外卖小哥,用一把普通的卷尺丈量着城市治理的精度。两年来,他发布的千余条视频不仅记录了公共设施的“小瑕疵”,更标记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刻度——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平均仅需3天,最快只要2小时。这位普通市民的坚持与政府的高效回应,共同描绘出一幅“百姓找茬、政府听劝”的生动图景,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社会进步的独特视角。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标志着个人意识的深刻觉醒。“卷尺哥”关注的多数是“分外事”——狭窄的天桥楼梯、凸起的井盖、截断的盲道,这些看似微小的不便,与他的外卖工作并无直接关联,却关乎每位市民的日常体验和公共利益。作为大学生,我们常常在课堂讨论中畅谈社会责任,在社交媒体上点评公共事务,却鲜少将理念转化为持续的行动。“卷尺哥”用千余条视频的坚持,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城市主人翁。他的卷尺不仅测量物理空间的尺寸,更丈量着公民责任的精神高度,为我们展示了从“批判的武器”到“武器的批判”的现实路径。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服务的转变,体现了政府工作作风的深刻变革。面对“卷尺哥”的“找茬”,深圳相关部门没有回避推诿,而是迅速响应、及时整改,形成了“听劝、快改、改好”的良性闭环。这种转变让我们看到,现代政府不再满足于“不出事”的逻辑,而是积极追求“办好事”的目标。作为数字原生代的大学生,我们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比较敏感,也渴望高效透明的公共服务。“卷尺哥”案例中政府的快速响应机制,不仅解决了具体的民生问题,更重塑了政民之间的信任关系,为全国提供了治理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从单一管理到共建共治共享的转变,构建了社会协同的新格局。“卷尺哥”的走红带动了更多市民关注身边公共设施,形成了“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这种基于日常生活的参与,打破了城市治理只是政府责任的传统观念,实现了官方与民间的智慧互补。在大学校园中,我们也常参与志愿服务、社团活动,但往往局限于校园场域。“卷尺哥”的实践启示我们,社会参与无需宏大叙事,可以从身边细微处入手,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为城市治理贡献青年智慧。
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我们应当在“卷尺哥”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责任与可能。他的卷尺测量出的不仅是公共设施的尺寸缺陷,更是社会治理的进步空间;他的视频记录的不只是城市管理的瑕疵,更是公民参与的生动教材。这把普通的卷尺,实际上成了连接公民意识与政府责任、个体行动与社会进步的桥梁。
当千千万万个“卷尺哥”拿起各自的“卷尺”——无论是实际的测量工具,还是专业知识、技术能力或热忱之心——共同参与城市治理,我们迎来的将不仅是公共设施的完善,更是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的成熟。而这,正是我们这一代青年可以书写的生动实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动人的微观图景。(云大旅院 田世初)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