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999元帝王蟹到底能不能进校园?

2025年11月04日14:33

来源:大河网

近日,南京大学食堂因供应999元一只的帝王蟹而站上舆论风口浪尖。消息一出,有人为学校的开放包容点赞,也有人质疑高校食堂引入如此高端菜品是否妥当。一时间,这只闯进象牙塔的“帝王蟹”,搅动了大众神经,引发人们对高校服务定位、学生需求多元化和校园消费公平性的深度思考。

细观此事,校方的回应澄清了几个关键事实:帝王蟹并非如网络传言那般是响应学生“点菜”的特供品,而是食堂新设海鲜档口的常规菜品之一;定价999元系低于市场价的常态价格,不存在炒作嫌疑;同时档口还提供10元生蚝、40元沙虾等亲民海鲜。更值得玩味的是学生反应——有学生自费与同学共享帝王蟹后称赞“味道不输外面餐厅”,还有学生为学校这一年的食堂改善感到自豪。这些细节为我们提供了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思考维度。

高校食堂的传统定位确以保障性、公益性为核心。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大学食堂的核心使命是为学生提供经济实惠的基本餐饮服务,让每一个学生不论家境如何,都能在校内获得温饱。这种定位源于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也体现了大学作为知识共同体对教育公平的坚守。从这个角度看,质疑999元帝王蟹出现在校园食堂的声音,背后是对高校食堂可能偏离公益初心的忧虑,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代高校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和学生群体需求的多元化,整齐划一的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所有同学的期待。一方面,高校学生来源日益多样,其中不乏具备较强消费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品质要求普遍提升,不再局限于“吃饱”,更希望“吃好”。在这种情况下,食堂服务体系的适度分层与多元化,或许是应对差异化需求的理性选择。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食堂是否提供了高端菜品,而在于这种供给是否挤压了基本服务的资源与质量,是否会对不同经济条件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或形成隐性排斥。理想的校园餐饮服务体系,应当是金字塔式的稳定结构——底层是丰富多样、价格亲民的大众菜系,确保每个学生的基本餐饮需求得到充分保障;中层是品质较高、价格适中的改善型菜品;顶层才是满足特殊需求的高端选项。这种结构既保障了基础公平,又为多元选择提供了空间。

从南大食堂的实际情况看,其在推出帝王蟹、波士顿龙虾的同时,仍保留了平价海鲜选项,这种“高低搭配”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而学生自发组织、共同品尝高价海鲜的行为,也反映了年轻一代消费观念的理性与开放。他们不再简单以价格高低评判价值,而是更注重体验的性价比与共享的社交价值。

放眼未来,高校服务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化的思维。在坚持公益性主体的同时,适度引入市场机制满足多元需求,两者并非不可兼得。具体而言,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膳食委员会参与决策机制,确保服务调整公开透明;设立平价窗口保障制度,防止高端菜品挤压基本服务;加强价格监管,防止商业暴利;还可以考虑将高端菜品收益反哺平价餐饮,形成内部交叉补贴。

南京大学的这只“帝王蟹”,实际上是中国高校从单一化服务向多元化管理转型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当代大学治理需要在坚守教育公平底线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灵活的方式回应时代变化和学生需求。象牙塔不应是也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孤岛,而应是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开放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包容性与公平性,如何界定多元化的合理边界,需要的是管理智慧而非简单化的道德评判。这样的尝试过程值得我们去观察,这个举动本身我们也不用戴着有色眼镜去批判,姑且交给同学们用实际行动去“投票”。

归根结底,高校食堂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它能否提供帝王蟹,更体现在它能否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尊严地吃饱吃好。当我们的高校既能保障基础需求的满足,又能包容多元选择的存在,这样的校园才能真正成为每个人都能找到归属感的精神家园,才能实现大学之“大”的不同内涵。(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东)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