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部分网民和媒体反映,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银龙社区迎咀水库附近发生疑似放生猫只行为,引起社会关注。11月2日,龙塘镇人民政府发布情况通报称,“经核查,现场山林发现有部分猫只,山路旁有遗留猫粮”,并且已经“安排工作人员定期巡查,并发动周边热心群众认领猫只”。
相关视频显示,11月1日,一群人戴着口罩在迎咀水库区域放生大量猫,不少猫被惊吓后攀爬到树上,有的因受惊后跳入水库而溺水,几名在现场划桨板的路人将溺水的猫咪救上岸。放生者声称“从餐馆救助”,却将猫抛入完全不适应的水域,这种伪善行为,实则是将生命作为自我感动的道具,上演荒诞“善举”下的生命悲剧。
披着“慈悲为怀”的外衣,通过仪式化的表演满足道德优越感的伪善放生行为,是自我感动中对生态的冷酷漠视,实则暴露了深层的认知扭曲。家猫缺乏野外生存能力,跳水是应激反应而非“回归自然”,其溺亡本质是人为制造的生命陷阱。迎咀水库是饮用水源保护区,猫尸污染水质,而猫瘟威胁生态链平衡。这种野蛮放生凌驾于科学常识与公共利益之上,实质是以善之名行恶。真正的慈悲不是表演性的释放,而是对每个生命的尊重。
水库放生猫根本不是善行,不仅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猫本身也是一种伤害。一是家猫会捕食本土鸟类,严重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二是传播猫瘟、狂犬病等动物疫病;三是与野生豹猫等近亲杂交,会造成基因污染;四是家猫在野外环境下存活率极低,病死猫尸随雨水流入水库,将对饮用水源造成污染,威胁居民饮水健康;五是放生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灰色产业链,助长不法分子借“放生”之名行贩卖之实。当“积功德”变成“真缺德”,伪善的遮羞布也就掉落了。
伪善放生者所谓的“救命功德”,实则加速了猫的死亡。披着“慈悲为怀”外衣的伪善放生行为,与真正科学的动物保护救助相去甚远。正规猫咪救助站对新收容猫咪需经过21天疫病隔离筛查,健康个体进入领养程序,老弱病残则安置在庇护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库放生猫因缺乏野外生存技能,大多会死于饥饿、疾病。盲目放生不仅违法,更违背了保护生命的初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随意放生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生态系统破坏的,需承担法律责任。像这种危害生态环境的放生责任人,一经查实,不仅应当配合清理现场、承担救助费用,还应被依法处以罚款;若放生行为导致水质污染、本土物种受损,还要被追究其相应民事或刑事责任。
整治野外放生乱象,首先要遵循“专业评估、生态平衡、可持续性”原则,建立科学放生指导体系,做到在合规放生地点科学放生;其次,要强化法律监管和多部门联合执法,明确放生地点和禁止放生物种,细化违法放生行为的处罚标准。再次,通过媒体、社区活动普及科学放生知识,引导公众以更可持续的方式践行善心,揭露伪善放生的危害,建立群众举报机制。
水库放生猫事件,是一场披着“善行”外衣的生态灾难,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是一堂警醒世人的生态文明课。真正的善行需以科学认知为基础,尊重生命规律与生态平衡。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真正的生命守护者,而非伪善的放生表演者。
事发当地政府“将联合相关部门持续开展环境监测、现场消杀和事件调查,涉及违法的将依法处理,同时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这正是公众最为期待的。(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同文 许华凌)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