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第九食堂的帝王蟹火了又凉了。从11月1日试营业推出999元每份的帝王蟹,到学生拼单尝鲜引发热议,再到学校发文宣布调整菜式,短短几天时间,这只天价海鲜成了观察大学食堂定位的一面镜子。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市场行为,校外商家承包经营自然要考虑盈利。但高校食堂不同于社会餐厅,它享受着校园场地资源,承载着师生的期待,不能完全按市场化逻辑运作。南京大学后续调整菜式,推出更多实惠亲民的选择,正是对这种公益属性的回归。
其实,没必要急着批判商家逐利,也不用苛责学生追求新奇。大学食堂本就呈现多元生态,既要有满足日常刚需的平价菜,也不妨有适配特殊需求的特色品。学生拼单消费的行为很真实,校外餐厅动辄上千的帝王蟹,食堂以接近成本价售卖,对于想尝鲜又预算有限的年轻人来说,拼单分享既是消费智慧,也是校园生活的趣味注脚。这种尝试本身,或许只是商家想在试营业期间制造话题、吸引关注,算不上背离食堂本质。
但争议的核心从来不是帝王蟹该不该卖,而是大学食堂的核心使命是什么。高校食堂姓“教”也姓“食”,既要让师生吃得饱吃得好,更要承载育人功能。南京大学在说明中提到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校训,恰恰说出了事情的关键,即勤俭节约的风尚。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食堂作为师生日常聚集的场所,其定价、菜品选择都在潜移默化地传递价值观。当999元的帝王蟹出现在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的食堂里时,难免让人产生错位感。不是不能有高档菜品,而是这种超出多数学生消费能力的选项,容易模糊食堂的公益属性。
而那些廉价的暖心早餐、七八元的学子套餐、几毛钱的平价素菜,才是大学食堂的底色。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菜品,保障着不同经济条件学生的基本需求,让每个学子都能体面就餐,这才是学校食堂最该坚守的底线。
不过这场风波也不是毫无意义。它让我们看到,大学食堂创新的可能。学生拼单消费的背后,是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食堂多元化服务的需求。食堂不必一刀切地拒绝高档菜品,或许可以探索更合理的供给方式。比如,针对班级聚餐、社团活动等场景,提供一些预约特色菜品,既满足特殊需求,又不影响日常就餐秩序。这种灵活调整,远比一禁了之更显智慧。
更值得关注的是,南京大学在说明中列出的一系列保供稳价举措,让我们看到了大学食堂该有的样子。1.5元的阳春面、免费的甜咸汤品,自助调料台,深夜食堂和你来点菜我来做的活动,这些细节里藏着真正的人文关怀。食堂的温度,从来不是靠天价菜品撑起来的,而是体现在对每个师生需求的关照上。让贫困生能吃饱吃好,让普通学生有更多选择,让师生在就餐中感受到尊重与温暖,这才是食堂最珍贵的价值。
帝王蟹的下架,不是对创新的否定,而是对大学食堂定位的校准。高校食堂既要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接纳合理的市场探索,更要守住公益底线,把服务师生放在首位。这场小小的风波,或许能让更多高校明白,食堂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菜品多高端,而在于是否真正贴近师生需求,是否能在烟火气中传递正能量。
当大学食堂不再需要靠天价菜品博眼球,当平价菜的品质持续提升,当多元化需求能被合理满足,这样的食堂才真正契合了大学的气质。南京大学的调整,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清晰的走向,这比单纯下架一只帝王蟹更有意义。(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罗登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