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罗官章与世长辞,但他那句“党员就要像一颗种子,撒到大山里,就应该帮老百姓谋出路”的质朴话语,依然在山川田野间回响。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勾勒出共产党人最本真的精神底色,如同一粒饱满的种子,蕴藏着党员干部为民情怀的深刻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躬身践行。
罗官章的一生,正是这种“种子精神”的生动写照。种子不择土壤,不惧风雨,深埋土中,默默积蓄力量,只为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党员干部就当如此,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扎根群众,以百姓心为心,在艰苦环境中砥砺品格,在实践磨砺中增长才干。罗官章将自己撒进大山,不是去做居高临下的“指挥者”,而是去做与群众同甘共苦的“耕种者”。这种放下身段、沉下心来的姿态,恰是“种子”品质的最佳体现。
更可贵的是,种子存在的意义在于孕育新生,带来希望与收获。罗官章深刻理解这一点,他将“帮老百姓谋出路”作为毕生追求。这简短的七个字,重若千钧——它不仅是情怀,更是行动;不仅是承诺,更是担当。“谋出路”意味着要直面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要让老百姓的日子真正有奔头、有希望。在罗官章看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他奋斗的方向。他将党的宗旨化为具体行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梦想,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践行着初心使命。
罗官章的“种子论”,犹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党员干部应有的精神境界。它促使我们深刻反思:是否真正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是否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否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着纷繁复杂的风险挑战,肩负着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越是如此,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发扬这种“种子精神”,深深植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
一颗种子可以改变一片土地,一种精神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罗官章虽然走了,但他播下的“种子”早已在无数党员干部心中生根发芽。如今,千千万万的“罗官章”正奋战在乡村振兴的一线、拼搏在科技攻关的前沿、坚守在为民服务的岗位。他们或许平凡,却共同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增进人民福祉的磅礴力量。
斯人已逝,精神长存。让我们以罗官章同志为榜样,甘做一粒扎根大地的种子,在为人民服务的广阔田野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让党旗在人民心中永远高高飘扬。当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粒饱含生机、致力为民的种子,我们的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春天。(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常江)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