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公共服务类App岂能允许广告“摇一摇”

2025年11月04日15:12

来源:大河网

针对“广州地铁App乘车码页面‘摇一摇’广告影响扫码”一事,11月3日,广州地铁方面回复称,在关注到网民的建议后,当即关闭该位置广告,并与合作商沟通,完善广告交互形式,杜绝此类干扰基础功能的广告。后续广州地铁将持续听取乘客的建议与意见,不断及时调整优化用户体验,服务好广州地铁App用户。

广州地铁App乘车码页面的“摇一摇”广告事件,表面看是技术交互问题,实则暴露了公共服务数字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当通勤族在早高峰的闸机前焦急翻转手机扫码时,一个不经意的晃动就可能触发广告跳转,导致错过列车或面临迟到罚款。这种陷阱式广告,将用户的正常操作异化为广告触发条件,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商业化开发的过度侵蚀。

广州地铁的个案绝非孤例,而是整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的缩影。从电商平台开屏广告的强制跳转,到社交软件的信息流轰炸,再到工具类应用的“摇一摇”“滑一滑”等隐形触发机制,开发者正通过不断“玩手腕”,将用户的使用变成了敛财的工具。某知名导航App甚至出现过因广告加载延迟导致路线规划失效的极端案例。

现行法规体系虽已建立基本框架,但执行效能与技术迭代速度存在明显代差。2023年工信部《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限制高灵敏度交互广告,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也要求弹窗广告必须设置显著关闭标识。然而监管实践中,这些“摇一摇”依然在为了商业利益面对规定“摇头晃脑”!

公共服务类App应当回归工具本质,这是数字化转型的基本伦理。需要绝对保持核心功能的纯净性。广州地铁此次果断关闭争议广告位的举措,为行业树立了重要标杆。对于商业平台而言,也需要在用户体验与商业利益间寻找动态平衡点。关键是要建立用户反馈的快速响应机制,将“以用户为中心”从口号转化为可量化的产品标准。监管部门应当构建更前瞻的治理体系,通过制定交互行为的国家标准、建立广告触发的技术规范、完善用户投诉的即时处理通道,将被动监管转化为主动护航。只有当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数字工具才能重拾公众信任,在效率与人文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这场由“摇一摇”引发的讨论,本质上是对数字文明发展方向的集体思考。当我们的每一次触摸屏幕都可能成为商业算计的触发点时,重建用户与数字工具之间的信任关系,已成为数字化转型必须跨越的伦理门槛。公共服务数字化的本质,永远应该是让技术更有温度,而不是“算计”。广州地铁关闭“摇一摇”,其他App还要“摇”到啥时候?(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元鹏)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