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从安居到乐业:榆中重建书写民生保障新范本

2025年11月04日20:39

来源:大河网

2025年11月,随着冷空气南下,甘肃榆中县的气温逐渐走低,但小康营乡的集中安置小区内却暖意融融。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建设,325户因8月山洪灾害房屋受损的村民,在10月底全部完成选房,仅需支付少量费用就能入住配套齐全的新房,这份“寒冬前交房”的民生答卷,不仅温暖了受灾群众,更彰显了榆中灾后重建中的治理担当与民生智慧。

这起发生在西北大地的灾后重建事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实打实的细节诠释了“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今年8月,榆中县遭遇连续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5个乡镇的部分房屋严重受损,群众安置与过冬保障成为紧迫课题。从灾害发生到规划重建,从主体封顶到选房交房,短短三个多月时间,当地用高效行动回应了群众“安居”诉求——国庆节当天所有安置房屋主体结构封顶,10月下旬完成全部选房,11月1日起提前供暖助力装修收尾,每一个时间节点都紧扣“温暖过冬”的民生底线。

灾后重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榆中县的实践给出了生动注解。不同于“一刀切”的安置模式,当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规划80平方米、100平方米、125平方米三种户型,适配不同家庭结构;通过政策补贴、贴息贷款、税费减免等组合拳,将每平方米建设成本超3000元的新房,以2500元/平方米的价格供应给群众,每户仅需自付不足5万元即可入住;更贴心配置电梯、供暖设施,协调社会捐助家具家电,让群众“拎包入住”无顾虑。这种“精准化规划、多元化保障、透明化推进”的重建模式,既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更考虑到了长远生活品质。

对比当下部分地区在应急处置中存在的流程繁琐、供需错位等问题,为榆中县的灾后重建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范本:施工期间邀请群众代表现场监督,让重建过程更透明;根据受灾房屋情况差异化发放补贴,让政策保障更精准;多部门联动争取项目资金,让资源整合更高效。这些细节背后,是治理者对群众诉求的敬畏之心,是对“民生无小事”的践行之力。

“新房到手,心里踏实!”村民高林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受灾群众的共同心声。在自然灾害面前,个体的力量或许渺小,但凝聚起来的治理合力却能筑起坚不可摧的民生防线。榆中县的灾后重建实践证明,民生工作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把精准施策落到实处,才能在考验中交出令群众满意的答卷。

寒冬将至,暖流涌动。榆中县的集中安置小区里点亮的万家灯火,不仅是受灾群众新生活的开端,更是民生保障工作的生动缩影。从政策扶持到精准服务,从短期安置到长远发展,这份充满温度的重建答卷,让我们看到了治理能力的提升,更感受到了“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愿这种民生温度能传递到更多角落,让每一个身处困境的人都能感受到制度的温暖,让每一次灾后重建都能成为迈向美好生活的新起点。(浙江财经大学 李杭杭)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