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视频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引来一片谴责之声。视频中,母亲热情地将放学回家的孩子领到餐桌前,桌上摆满了他爱吃的菜。和孩子一样,观众起初也为这温馨的一幕所感动,直到母亲故意露出手腕上的金镯子,笑着问孩子“好不好看”。气氛骤然变得微妙,她略带心虚地坦白:“是用你的零花钱买的。”
三万多元。
孩子愣了两秒,冲进房间,发现两个存钱罐都被撬开,三万多元的积蓄只剩下一千。崩溃,写满了他小小的身影。而一旁的母亲躲闪着目光,似乎还在期待他的反应,镜头外则传来拍摄者的笑声——仿佛这一切,只是一场无伤大雅的“家庭恶作剧”。
网友的愤怒瞬间被点燃:“这算什么家长?”“三万多只剩一千?”“孩子太可怜了!”弹幕里充斥着不解与批评。但冷静下来思考:母亲花掉孩子的零花钱,真的完全错了吗?
从某些角度看,似乎不无“道理”。孩子的钱从何而来?归根结底,大多仍是父母所给。作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柱,父母对家庭财产拥有支配权,似乎无可厚非。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父母代为管理孩子的储蓄也十分普遍——春节红包往往“不了了之”,或由父母“代为保管”,或用于家庭共同开支,几成一种心照不宣的习惯。即便从法律层面而言,未成年人财产由监护人管理,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并不违法。
那么,这条视频究竟错在何处?
错在将传统亲情关系中的糟粕奉为圭臬,错在逾越了财产使用的合理边界,更错在以践踏亲子信任为代价,将孩子的痛苦转化为博取流量的工具——这一切,可能对孩子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
信任,是亲子关系的基石。心理学研究一再表明,稳定的信任感是孩子建立安全感、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父母若可随意动用已承诺属于孩子的钱财,本质上传递的是一种畸形的亲情观念:血缘成了侵犯权利的通行证,关爱沦为控制与剥夺的借口。
“从来如此,便对吗?”亲子联结的深厚,从不只依赖生理上的血缘,更源于日常亲密关系中的尊重、理解与信任。当钱交到孩子手中,便应尊重其“所有权”。如有必要动用,也应坦诚沟通,引导孩子理解家庭责任,而非如视频中那般,为了一只金镯子,向孩子宣告“强权即公理”。一个建立在不对等权力而非相互信任之上的家庭环境,终将成为孩子心中需要多年才能修复的伤痕。
更进一步看,这不仅是一种观念上的谬误,更会引发切实的行为后果。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早已证明:儿童通过观察成人行为进行学习与模仿。当父母以“玩笑”为名行欺骗之实,孩子学到的,不是孝道与分享,而是“欺骗是可接受的问题解决手段”。即便披着传统习惯的外衣,错误的行为依然结不出正确的果实。
我们无从得知视频拍摄的初衷,但近年来,类似“畸形晒娃”现象已屡遭批评,这正是本次事件引发众怒的深层背景。为了流量,一些父母不惜将孩子的尴尬、痛苦乃至危险境遇编排成“节目”,将他们的负面情绪商品化、娱乐化,严重违背了网络伦理。
从YouTube的“DaddyOFive”家庭因过度恶作剧遭儿童保护机构调查,到国内“3岁佩琪被喂至70斤做吃播”导致账号封禁,再到层出不穷的“偷吃孩子零食”“假装遗弃”“赠送空礼盒”等摆拍——这些行为都在传递一种危险的价值观:孩子的尊严与情感无足轻重,可以被随意消费。若想借此“教育”孩子孝顺,结果只会适得其反:欺骗与强迫滋养的不是感恩,而是怨恨与疏离。
归根结底,这场争议的焦点,早已超越“孩子的钱父母能不能花”的表面问题。它以一种家庭悲剧的形态,折射出当下亲子教育中深藏的认知误区与价值扭曲。当我们以爱为名行伤害之实时,或许该停下来认真思考:我们究竟想为孩子创造一个怎样的世界?是信任与尊重滋养的土壤,还是强权与欺骗铸就的牢笼?(山东大学 高晗嫣)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