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出租车碰瓷“萝卜快跑”背后的法律追问

2025年11月05日11:30

来源:大河网

据“武汉交警”官方微博消息,近日,武汉市公安交管支队成功查处武汉首例出租车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故意“碰瓷”案件,在确凿证据支撑下,交管部门依法判定和某承担全部责任,并对其处以罚款2000元、暂扣驾驶证三个月的行政处罚。出租车与“萝卜快跑”的这次碰撞,激起的不仅是车身划痕,更是数字时代迎面而来的一系列法律追问。

首先是对行为定性的追问:这是交通事故还是新型诈骗?

传统“碰瓷”多以制造假伤或利用交通规则漏洞来讹诈“人”的驾驶员。此案中,和某的行为模式是尾随、预判算法决策,在安全时机制造碰撞,其对象是“系统”,利用的是无人驾驶系统为确保绝对安全而采取的保守策略。他第一次成功获赔1900元,两次累计3900元,这已构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因此,其行为的本质更接近于针对企业财产的诈骗或敲诈勒索,而非简单的交通违法。最终仅以行政处罚了结,其违法成本是否过低?若未来此类行为规模化、团伙化,现行的交通事故处理框架是否足以形成有效震慑?这起案件为司法实践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为“攻击人工智能”的行为准确定性。

其次是证据规则的追问:当“人车之争”变为“算法之证”,我们如何采信?

此案得以侦破的关键,在于专班的“数据研判+专业鉴定”模式。无人驾驶车辆详实的算法日志与云端数据,成为指认出租车“异常加速”的铁证。这标志着一个根本性转变:在未来涉及智能网联汽车的事故中,最可靠的“证人”可能不再是血肉之躯,而是由代码生成的运行数据。这要求我们的法律证据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如何确保这些数据记录的客观、完整与不可篡改?如何建立权威、中立的第三方鉴定机构来解读这些专业数据,一套适应自动驾驶时代的新型证据规则与鉴定标准,亟待建立。

最后是立法前瞻的追问:法律如何为科技创新筑牢防护墙?

和某的行为,试探的不仅是无人驾驶技术的边界,更是法律对新技术保护的边界。在技术创新从实验室走向社会的脆弱期,法律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技术寻租”行为——即利用新技术的规则不完善、策略可预测性来牟取非法利益。立法与执法应展现出足够的预见性与威慑力,通过提高违法成本、明确刑事打击边界等方式,释放出“科技红线,不容碰瓷”的清晰信号,为敢为人先的创新者提供一个受保护的成长空间。

一张罚单并不是句号,而应作为法律护航科技创新的开篇。它警示我们,当出租车开始“碰瓷”算法,法律必须加速“升级”,才能在这场科技与规则的赛跑中不落下风,真正护航我们安全驶向未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鲁达)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