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平挥臂致意,朱婷笑容暖心,10月底的豫排联赛全明星赛,把河南的秋意搅得滚烫。赛场内扣杀声此起彼伏,赛场外非遗市集人头攒动,文旅线路订单暴涨,这场“排球大Party”不只是体育竞技,更是一场消费盛宴、文化狂欢。“豫排”不断出圈,是近年来赛事经济火热的一个缩影。小小排球场,正成为观察中国经济活力的大窗口——赛事经济何以从单点火爆走向全域开花?小赛场又凭什么撬动万亿级大内需?
赛事搭台,本质是为消费筑景。过去办比赛,眼里只有记分牌;如今做赛事,心中装着经济账、文化账、民生账。豫排联赛跳出“就体育论体育”的局限,以“一球一赛场,一城一故乡”为纽带,把豫剧唱腔、汉服展演搬进赛场,让盘扣技艺、葫芦烙画贴近观众,50余场“排场”市集、近千个特色摊位,把观赛的流量变成消费的留量。郑州“郑BA”进商圈、“郑超”办夜市,洛阳“球王赛”聚选手,航空港区骑行赛融生态,河南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赛事经济的含金量,不在于门票收入多寡,而在于产业融合的深度。赛事作为核心引擎,正让“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消费新潮流。

豫排联赛赛场外的“中原排场文旅市集”。
全民参与,才是经济长红的密码。体育的根在群众,赛事的魂在参与。在此前豫排联赛新闻发布会上,朱婷表示:“河南省女子排球城市联赛,其实就是办给排球爱好者的一场大Party”,这恰恰点中了赛事经济的要害——不是少数人的精英表演,而是多数人的全民狂欢。从河南的城市联赛到贵州的“村BA”,从江苏的“苏超”到湖南的“湘超”,没有天价门票,没有明星扎堆,却凭着接地气的玩法、有烟火气的氛围,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洛阳“球王赛”三年吸引超4000名异地选手,带动交通住宿消费持续增长;郑州马拉松单场赛事直接拉动经济收入超1亿元;“苏超”更创下带动全域消费380亿元的纪录。当赛事回归大众,消费活力自然水涨船高,这正是内需潜力最生动的释放。

来到郑州队主场的洛阳“唐宫小姐姐”和武术表演。
文化赋能,让赛事IP有了持久生命力。一场赛事能火一时,靠的是竞技精彩;能火长久,靠的是文化赋能。豫排联赛在商丘赛区唱响《花木兰》,在开封赛场展现大宋风华,让每个城市都亮出文化名片;各地“村超”“市超”里,方言呐喊、民俗表演、特色美食,让赛事成为地域文化的展示台。文化为赛事注入灵魂,赛事为文化搭建载体,这种双向奔赴让赛事IP摆脱“昙花一现”的宿命。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山东上半年举办500人以上赛事739场,间接经济效益达113亿元,远超直接收入。当体育竞技的“力”与文化传承的“韵”相结合,赛事经济就有了穿越周期的底气,从“网红”变“长红”便水到渠成。
政策护航,为产业发展架起登高梯。赛事经济的蓬勃,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滴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7万亿元的目标;河南出台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郑州对高水平赛事给予最高300万元补贴。这些政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既给市场主体信心,又为产业发展指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让河南的赛事经济既有政策托底,又有市场活力,既讲经济效益,又重社会效益。这正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以政策为引,以市场为基,让各类要素高效聚合,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从北京奥运会的宏大叙事到“村BA”的乡土狂欢,从豫排联赛的城市联动到全国竞“超”的全民热潮,赛事经济的崛起,背后是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小赛场,撬动的不仅是消费数据的增长,更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文化自信的提升、城乡发展的融合。当越来越多的赛事扎根大地、连接群众、融合产业,当“赛事+”成为激活内需的新密码,我们必将在体育强国建设的道路上,收获更多经济增长的惊喜、文化繁荣的硕果、民生幸福的答卷。这股蓬勃向上的力量,正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生动注脚。(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