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央视网报道的《宠物殡葬乱象调查》揭开了温情面纱背后的混乱现实:3000元未必能换来一场体面的告别,无证经营与虚假火化在行业的灰色地带肆意横行。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市场规范的问题,更是一面映照出当代社会情感需求与配套服务严重脱节的镜子,迫使我们深思:对于这些曾给予我们无条件爱与陪伴的生命,我们欠它们一个怎样的终点?
对于越来越多的家庭而言,宠物早已超越了“动物”的范畴,它们是孤独时的慰藉,是快乐时的玩伴,是名副其实的“毛孩子”,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这份深刻的情感联结,使得当离别不可避免时,人们自然渴望能给予它们如同家人般的哀悼与尊严。然而,现实的骨感却令人心寒。当前宠物殡葬行业处于“三不管”的尴尬地带,民政部门管人类殡葬,农业部门管动物防疫,市场监管部门管商事登记,唯独对宠物殡葬这一融合了情感消费与特种服务的业态缺乏明确的主管部门和统一的标准。这种监管真空,成了无证经营滋生的温床,也让“看人下菜碟”的暴利定价有了可乘之机。
更令人痛心的是,那些基于信任交付的告别,可能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报道中提及的“虚假火化”“调包骨灰”等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权益的赤裸侵害,更是对主人真挚情感的残酷践踏。当宠物主花费重金,本想为伙伴寻一个清净、环保的归宿,却可能连其最后的踪迹都无法确认,这种不确定性所带来的二次伤害,远超过经济损失本身。我们不禁要问,在一个人与宠物情感纽带日益紧密的文明社会,为何连一份真实的告别都如此奢侈?
乱象必须终结,但终结的路径并非简单地“一刀切”式禁止。疏堵结合,方是治本之策。“堵”在于监管的及时补位。当务之急是明确行业的牵头管理部门,尽快制定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标准,对宠物殡葬服务机构的从业资质、场地设施、环保要求、收费透明度和操作流程进行严格规范。对于无害化处理这一关键环节,更应建立可追溯的闭环管理,例如引入第三方监督或视频记录火化全过程,让主人放心,也让毛孩子安息。
而“疏”的层面,则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温情。城市公共规划中,是否可以考虑增设专门的宠物无害化处理中心?或者划出特定区域,允许建设符合环保标准的宠物纪念设施?这不仅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更是一个现代城市对市民情感需求的尊重与回应。它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我们理解并重视你与伴侣动物之间的那份深情,这座城市愿意与你一起,妥善安放这份珍贵的情感记忆。
归根结底,规范宠物殡葬行业,守护的不仅是一场场告别的体面,更是生者的情感与社会的文明底线。一个能够温柔对待每一个生命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温暖的社会。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次用心的陪伴,都能以尊严和真诚落幕,让我们为这些“选择的家人”寻找到一处合法、安心、温暖的最终归宿,这既是对它们生命的致敬,也是对我们自身情感的交代。(山西传媒学院 张梓萌)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