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人民咖啡馆”店标引争议,公共词汇的商业化应有边界

2025年11月05日18:57

来源:大河网

近日,河北石家庄一家名为“人民咖啡馆”的门店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家门店以红色为主色调,店招使用了“人民咖啡馆”字样,下方还带有“人民咖啡为人民”的表述。有网友表示,“人民”一词具有强烈的公共属性和政治内涵,这样被用于商业咖啡馆的标识,令人感到突兀和不适。其店标因使用“人民”字样,法律合规性也遭到质疑。

“人民”两个字,分量很重。它在社会文化中代表着国家的主体,承载着集体的记忆,具有鲜明的公共属性和政治内涵。当这样一个凝聚了共同情感和价值观的词语,被直接用作咖啡馆的招牌、变成吸引顾客的商业符号时,所带来的违和感和不适感并非公众小题大做,而是对词汇本身庄重性可能被削弱的一种本能反应。

这场争议的首要问题在于其是否合法合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条明确指出,“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律师表示,将“人民”这类公共词汇用于商业商标,既容易让大众对服务来源和品牌性质产生误解,也在无形中损害了这个词语所代表的公共利益和社会情感。法律从未允许任何主体将“人民”的命名权变为私有,涉事企业的做法已经触碰了法律底线。

回顾该品牌的发展过程,其法律上的问题更加明显。相关数据显示,其母公司要潮(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多次申请“人民咖啡馆”商标都被驳回,目前只持有“潮人民咖啡馆”等变通后的商标。然而,它在各地开设的直营店却仍然公开使用着未获授权的“人民咖啡馆”招牌。这种“申请被拒却照样使用”的做法,是对商标审核规定的无视,更可能涉及无证经营。此前,该公司还曾发布声明指责别人“模仿盗用品牌”,而自己连使用这个名称的合法权利都没有获得,这种前后矛盾的行为,无疑让其商业信誉大打折扣。

深入来看,“人民咖啡馆”现象反映了公共话语被商业力量利用的现实。这背后是一些商家对流量和关注的过度追求。他们明白“人民”一词所能引发的广泛情感共鸣,试图通过绑定这个宏大概念,为自己的商业活动披上正当和亲民的外衣,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脱颖而出。

要彻底解决这类问题,仅靠舆论监督和媒体曝光还不够。一方面,市场监管和商标管理部门需要积极介入,对这类打擦边球、涉嫌违规使用公共词汇的商业注册和实际使用行为进行严格审查和规范,明确使用界限,从源头上防止这种“蹭热度”式的注册。另一方面,商业行为本身也需要多一份谨慎和敬畏。一个品牌真正的生命力,从来都是来自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独特的商业创意,而不是靠简单占用公共资源来获取短暂关注。企业应该认识到,任何试图淡化词汇政治严肃性、挑战公众情感底线的营销,最终都可能损害自身形象。

从过去一些机构滥用“中字头”名称,到现在“人民”一词被直接用在咖啡店招牌上,都表明了公共词汇的尊严和纯粹性不能任由商业随意使用。商业的创新和活力值得鼓励,但所有创新都必须在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框架内进行。

说到底,“人民”不是一门生意,更不是营销的工具。对法律的敬畏,对公共情感的尊重,才是商业行为能够长久立足的根本。任何想把“人民”私有化、工具化的尝试,终究难以得到市场的长期认可。商业的归商业,人民的归人民,这应当成为社会的基本共识。(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