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重阳节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智享未来——保姆机器人大会”成都智慧康养机器人展演在四川成都开幕。机器人保姆的展览引发热议,人们在欣喜人工智能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一个一直以来的隐忧,机器人的出现会不会造成大量人类失业,甚至逐步取代人类。

网络截图
不只是机器人保姆,我们的身边已经有了许多机器人同事:酒店宾馆的智能外卖员,路上行驶的快递无人车,甚至是deepseek,豆包的普及。这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从蒸汽机车到高铁动车,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从“迢迢牵牛星,皎皎汉和女”到“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转变。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技术,其在数据处理、决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都将使其在许多领域胜任人类的工作。
然而,马克思主义曾说过:“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进行有目的的劳动和创造性思维。”这一点机器人和动物同理。君子善于使用万物而不被万物所束缚,机器人的出现是锦上添花,是如虎添翼,不会是取而代之。
固然,企业追求成本效益,机器人在成本控制上具有明显优势。自动化和智能化可以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人类在体力、耐力、精确度等方面也存在局限性,而机器人可以克服这些局限,执行高风险或重复性劳动。这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障了人类的安全。
但是,人类的情感、创造力和同理心同样是机器人难以模拟的。这些特质在艺术、教育、心理咨询等领域至关重要,当人们在为黄巢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而慷慨激昂,为白居易的“苍苍露草咸阳垄,此时千秋第一秋”而悲痛,陶醉于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的爱与美时,这是机器人无法用“计算”得出的。
其次,机器人缺乏伦理和道德判断能力。在需要道德判断的决策中,如医疗、法律等领域,医者仁心,法大于情,机器人无法取代具有道德责任感的人类。人间的是是非非无法被人工智能定格成非黑即白的单调色彩。
最后,人类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灵活应对未知挑战。机器人则依赖于预先编程的算法,面对未知情况时可能无法有效应对。
因此,尽管机器人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但人类的特质和能力使其不可被取代。代码闪烁,翩飞若蝶。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危险的不是机器人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停止思考变成只会服从程序设定的机器人。(李逸菲)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