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起看似不相关的事件引发公众强烈愤慨,先是小朋友每天接触的宝宝巴士出现低俗广告,后有本该是传授知识的作业帮出现漠视生命的戏谑题目,这两起接连发生的案例,已然不仅仅是个别企业的运营失误。在技术算力狂奔的背后,如何筑牢最基本价值观堤坝,已成为所有数字平台必须回答的严肃问题。
宝宝巴士,这个专注儿童启蒙的数字平台,因其平台上的第三方成人广告内容引发广泛质疑。尽管平台迅速回应并将问题归咎于第三方,但作为面向儿童的专业平台,其内容筛选责任不容推诿。儿童内容平台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信息提供者,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者,任何出现在其界面的内容都应经过最高标准的伦理筛选。
在这之后的一周,作业帮平台上一道以学生跳楼为背景的物理题目更令人震惊和咋舌。题目将生命悲剧轻佻地解构为“受地球引力影响做自由落体运动”,要求计算平均速度。这种将生命数字化、悲剧工具化的表述方式,不仅是对逝者尊严的践踏,更暴露了教育平台内容审核中人文关怀的严重缺失。
这两起事件从不同维度揭示了一个共同问题:在效率至上的发展逻辑下,平台的“价值观算力”却建设严重滞后,已经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诚然,现有技术能够处理“对与错”的显性规则,却难以理解“善与恶”的隐性伦理。算法可以精准校验物理题的数字答案,却无法感知“自由落体”与“学生跳楼”结合时带来的巨大冒犯;系统能够过滤明文违禁词,却难以全然洞察儿童内容背后潜藏的价值偏差。这种价值观判断能力的缺失,使得平台在内容治理上显得机械又笨拙。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平台方往往将自身定位为被动的内容提供方,试图通过第三方说辞来规避责任。然而,当平台通过算法筛选分发内容时,它必须对内容的背书。也就是不能只享有流量带来的权利,不履行相应的义务。超级平台作为数字社会的新型基础设施,其责任边界必须从“技术中立”扩展到“内容有责”。面对这些挑战,平台的责任体系必须从被动扑火向主动建构全面升维。
首先,要将价值观考量前置化。平台的责任不应止于内容上线后的审核,而应融入产品设计、内容引入、算法推荐的每个环节。对于作业帮这类教育平台,应在题库引入机制中设立明确的伦理道德审查维度;对于宝宝巴士等儿童内容平台,则需建立远超现行法律底线的保护标准。
其次,要构建“技术+人文”的双重筛查体系。必须承认纯粹技术方案的局限性,需要建立具备专业素养的内容审核团队,特别是在教育、儿童等敏感领域,赋予人文判断更高的权重,用真实的人替代冰冷的二进制代码。
更重要的是,平台应当确立社会效益优先的长期主义价值观。这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平台需要建立常态化的伦理审查机制,将价值观治理成效纳入核心考核指标,从而实现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对我们来说,下架一道题或一条广告,只需一秒。但重建被摧毁的社会信任,却需要漫长而艰辛的努力。宝宝巴士和作业帮的事件警示我们,在追逐流量与技术时,绝不能丢掉人文精神和道德底线。
当前,数字平台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较量,更是信任与责任的角逐。谁能率先将价值观算力内化为核心竞争力,谁能真正守护内容生态的清澈与健康,谁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持久信赖,在数字文明的浪潮中行稳致远。
筑牢数字时代的价值观堤坝,不仅需要平台企业的自觉升级,更需要健全法律法规、强化行业自律、完善社会监督。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让平台经济在正确的航道上行稳致远,为构建清朗的数字空间贡献力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东)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