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东部时间4日(北京时间11月5日)午夜,白宫官网显示,美联邦政府“停摆”已进入第36天。这个数字刷新了7年前的纪录,却没有多少人感到意外。从1980年至今15次停摆,从过去大多一两天的短暂僵持,到如今动辄数十天的漫长消耗,美国政治似乎正在把“停摆”从应急状态变成常态。
没人会真的以为这场僵局只是因为医保福利的数字之争。参议院14次否决临时拨款法案,背后是两党越来越深的裂痕。以前的停摆多少还有谈判的空间,现在更像是一场精心算计的政治博弈。共和党想借着停摆推进政府精简,民主党要把民生议题变成选举筹码,双方都把民众的切身利益当成了博弈的筹码。那些争论不休的议员们领着稳定薪水,而空中交通管制员要无薪上岗,低收入家庭等着的食品救济金断了来源,参保人要面对明年上涨的医保费用。
经济账本上的损失一目了然。国会预算办公室估算的70亿到140亿美元无法恢复的产出不是冰冷的数字,这背后是中小企业因政府合同暂停而现金流断裂,是旅游行业因民航混乱而错失客源,是普通家庭因收入缩水而削减开支。更值得警惕的是,停摆对信心的打击比经济损失更难修复,当人们看到政府连正常运转都无法保障,当国际社会目睹美国一次次陷入治理瘫痪,这种信任的流失会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的各个角落。
30多年前的停摆大多是短期阵痛,如今却成了“慢性病”。20世纪80年代8次停摆大多一两天就结束,而近年来的4次停摆一次比一次漫长。这背后是政治极化的必然结果。两党在参议院的席位差距缩小,妥协的空间也随之压缩,冗长辩论等程序漏洞被反复利用,使得原本应该服务国家的机构变成了党派斗争的战场。民众对国会的支持率跌到15%,近八成成年人不认可国会工作,这种失望不是凭空而来的。
受影响的从来都不是那些身处顶层的政客。纽约机场里排队等待的乘客,在马里兰州领取免费食品的联邦雇员,依赖医保的普通家庭,他们才是这场政治博弈的真正买单者。13000名空中交通管制员无薪工作,请假的人越来越多,航空安全风险不断上升;4200万依赖食品救济的美国人断了补贴,其中大多是低收入群体;2400万医保参保人要面对明年上涨的保费,有些家庭每年要多花上千美元。这些具体的困境,远比GDP下降的百分点更能说明停摆的危害。
有人说这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有人归咎于两党的极端化。其实本质上是治理能力的衰退。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本该有化解分歧的能力,而不是让分歧演变成全民灾难。当预算审批变成党派斗争的工具,当民生福祉让位于选举利益,这样的停摆就不再是偶然的危机,而是制度失灵的必然表现。
36天的纪录可能还会被刷新,而真正的损失远不止经济产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对民主制度的信心,正在一次次停摆中被慢慢侵蚀。当停摆成为常态,当妥协成为奢望,美国需要面对的,可能不只是下一次更长的停摆,而是整个治理体系的深层危机。这场停摆终会结束,但它留下的伤痕以及暴露的问题,恐怕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修复。(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罗登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