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从“四叶草”到“地球村”,进博会共享开放红利

2025年11月06日13:35

来源:大河网

当全球目光再次聚焦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第八届进博会的如期而至,如同一场跨越国界的盛会,让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八方来客”齐聚“四叶草”,共享中国开放发展的红利。八年来,进博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成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窗口,更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促进国际合作共赢的重要力量,生动诠释了坚持开放合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规模与品质齐升,彰显中国市场的强大韧性。本届进博会企业展面积超36.7万平方米,290家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各项核心指标均创历史新高,这一成绩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更显珍贵。美国企业参展面积连续七年居首,德国、日本等传统贸易伙伴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展规模持续扩大,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市场始终是全球企业不可错失的战略要地。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进口市场,中国用每天约500亿元的进口规模,为世界各国提供了稳定的需求支撑。从进口化妆品规模相当于7座“鸟巢”钢结构重量,到进口肉类数量大幅增长,消费升级的背后,是中国市场对全球优质资源的强大吸纳能力,更是中国经济韧性与活力的生动体现。

首发与落地并重,激活全球创新的无限潜能。如果说规模是进博会的“面子”,那么创新就是进博会的“里子”。本届进博会集中亮相的461项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涵盖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让进博会成为全球前沿科技的“展示台”与“转化器”。多年来,进博会累计展示新品、新技术、新服务约3000项,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无数“进博宝宝”从展品变为商品,从理念变为现实。这背后,是中国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更是中国市场将创新潜力转化为发展动能的独特优势。跨国企业之所以愿意将最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带到中国,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中国在创新生态、产业配套、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进博会让全球创新资源与中国产业升级需求精准匹配,既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全球创新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开放与包容同行,传递互利共赢的中国温度。进博会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庞大的规模与丰富的展品,更在于其“普惠共享”的价值追求。本届进博会首次设立最不发达国家专区,为非洲企业扩容展区,提供免费展位和税收优惠,让更多中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能够登上全球舞台。秘鲁的蓝莓通过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缩短航程抵达上海,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在中国中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孟加拉国的黄麻企业从10人小厂发展为2000人规模的知名企业,这些鲜活的案例,正是进博会互利共赢理念的生动写照。中国始终坚信,开放不是独角戏,而是协奏曲;共赢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进博会搭建的不仅是贸易平台,更是友谊桥梁,让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在交流合作中相互促进,在互利共赢中共同发展。

八年风雨兼程,八载硕果累累。从“四叶草”到“地球村”,进博会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中国推动高水平开放的生动实践。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依然存在的今天,中国以进博会为窗,向世界展现了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与实际行动。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共赢的理念,既立足自身发展,又统筹用好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让进博会这一国际公共产品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强)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