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十三朝古都的厚重底蕴与清新数字文明欣然邂逅,2025河南省网络文明大会在洛阳举行,一场用“数字匠心”雕琢网络文明的叙事就此展开。本次活动以“汇聚中原正能量共创网络新时代”为主题,通过案例发布、主题分享、歌舞演绎等形式,精彩呈现河南省网络文明建设如何让正能量“满格”。
这场盛会呈现的不只是网络文明建设的成果,更是一幅数字时代中原大地的人文画卷。在中国拥有11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达79.7%的今天,河南用实践给出了网络文明建设的生动答案:以文化为根基,以科技为翅膀,以全民参与为动力,让正能量在网络空间充分涌流。
文化传承在网络时代焕发出全新活力。龙门石窟讲解员马丁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从最初面对游客时的紧张不安,到如今在数字光影中从容讲述千年造像故事,他的转变折射出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龙门石窟的轮廓与数字流光交相辉映,传统文化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在亿万网民的指尖获得新生。这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文化表达方式的创新突破。
网络空间正在成为文化包容的新场域。洛阳文学院院长维摩与农民工刘诗利的对话,展现了网络文明的另一种可能。刘诗利因在陈行甲新书分享会上的一段暖心互动走红网络,这个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体现了网络空间最可贵的特质——让每一份平凡的热爱都能被看见。维摩代表《牡丹》杂志社发出写作邀请,象征着网络文明建设正在构建一个更加包容的文化空间。
科技在网络文明建设中释放出温暖力量。UU跑腿创始人乔松涛分享的特别订单,让我们看到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跑男刘师傅通过“无障碍助手”功能陪伴孤独症儿童小乐的故事,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服务范畴,彰显出科技向善的深层价值。覆盖230多座城市、97.6%的好评率,这些数字背后是科技与温情的完美结合。

高思雨讲述。
商丘民警高思雨的“反诈唠嗑会”同样令人耳目一新。她用网言网语破解反诈难题,让安全守护以更亲切的方式深入人心。从改编反诈版《童年》到开展102场直播,这种创新举措体现了网络时代公共服务的智慧转型。
政务新媒体展现出数字治理的新气象。“河南组工”让党建宣传焕发青春活力,“健康河南”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指南,“郑好办”成为市民的随身办事厅。这些变化看似细微,却标志着治理理念的根本转变。从有距离的官方发布到零距离的政民互动,数字桥梁的搭建让群众路线在网络空间绽放新光彩。
“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推选活动中脱颖而出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政策传播的创意突破。《焦作博物馆的文物下班以后都会做什么》让静止的文物活起来讲故事,《新智取火云洞》用神话外壳包装安全知识,这些创意尝试打破了政策传播的刻板印象,让重要内容在轻松氛围中浸润人心。

听风的蚕讲述。
网络文明建设最根本的力量,始终来自广大网民的共同参与。网络名人“听风的蚕”坦言,通过分享知识、讲述故事赢得几千万粉丝喜爱,这让他深切体会到网络文明关乎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这种感悟代表着一种共识,维护网络空间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新就业群体的文明倡议,到“我为家乡代言”网络直播帮扶活动,多元主体的参与让网络文明建设落地生根。“我想@领导”平台回应7万件诉求,“智慧城管随手拍”让市民成为城市管家,这些创新机制证明,网络文明建设既需要系统谋划,更需要在细微处用心。
河南的实践告诉我们,网络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文化传承、科技赋能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每个网民都是这片数字沃野的种花人,每一次理性发声、每一次善意转发,都在为网络空间注入正能量。在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省份的探索,更是数字时代文明发展的方向。千年文明在数字空间重获新生,科技力量与人文关怀相得益彰,网络文明正在中原大地深深扎根。这条道路永无止境,每个点击、每次分享、每段创作,都在编织着一个更加清朗、温暖、文明的网络家园。(大河网特约评论员 张忠德)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