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恐怖画”背后的教育真空,社会责任不能空谈

2025年11月06日18:15

来源:大河网

江苏南通一位母亲在女儿书包里发现一幅“恐怖画”的事件,引发了社会热议。经确认,这幅画并非女儿所作,而是由同班同学偷偷塞入。画中人物被指为学校美术老师,涉事学生则已接受教育处理。事件暂告一段落,但留下的讨论,远比一幅画本身更值得关注。

在成年人的视角里,一幅“恐怖画”或许只是一场“恶作剧”,但它却折射出了如今未成年人情绪边界意识的模糊。当一个学生选择以“恐怖”甚至“攻击性”的方式描绘老师,这种表达不再是单纯的宣泄,而是已经触碰到了尊重与规则的底线。

事实上,这种事件的发生其实并非偶然。互联网正在悄然塑造孩子的表达方式——猎奇、暗黑甚至带有暴力元素的内容被算法推成“潮流”,让一些孩子误以为这种表达“酷”“特别”。在模仿与跟风中,他们可能起初并无恶意,但是逐渐把戏谑当作勇气,把冒犯当成表达。

因此,真正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情绪化的表达背后的“教育真空”。学业压力与网络影响交织,让孩子的情绪出口越来越窄,而心理教育的缺位,使得未成熟的情绪更容易演化为极端的行为。家长忙于工作、老师疲于应付,而孩子的困惑和不安,常常被误读为“叛逆”“不懂事”,最终只留下一个被忽视的心灵角落。

面对这样的事件,社会不该仅仅以“批评”简单收场,也不能只靠“理解”草草了事,而是要让他们明白——行为有边界,表达需有分寸。同时,也要让教育体系真正承担起帮助他们理解情绪、处理冲突的责任。

教育的意义,从来不只是传授知识,更在于让孩子学会敬畏与理解。家庭、学校与社会都应成为他们的“情绪安全区”,让他们知道:不是所有的不满都能以“恐怖”表达,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能用“年幼”原谅。

毕竟,比那幅“恐怖画”更值得警醒的,是在理解与约束之间失去的平衡。唯有当关爱不脱离规则、理解不取代原则,教育才能真正护住孩子的成长。(重庆大学 赵恩珠)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