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夜店登记结婚”切莫在追逐流量中模糊初心

2025年11月06日18:15

来源:大河网

复兴公园深处,“INS新乐园”的霓虹招牌在夜色中格外醒目。这个以电竞、音乐和夜经济闻名的潮流地标,即将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据报道,11月14日至22日的每周五、周六晚间,上海黄浦区民政局将在此推出“夜间结婚颁证体验项目”。新人完成法定登记后,可选择在这个充满动感与活力的空间里,从民政工作人员手中接过结婚证,享受专属管家服务,亲友可在特设的卡座区举杯庆祝。项目与“Tomorrowland”电音节联动,为新人赠送门票。黄浦区对此举的定位明确:打破传统时空限制,助力夜经济。

消息一出,舆论场迅速分化。支持者盛赞其“够潮”“好玩”,质疑者则担忧婚姻的庄重性在喧嚣中被消解。面对热议,黄浦区民政局的澄清及时且关键:新人必须先在区民政局完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结婚登记,INS新乐园仅提供后续的、自愿选择的颁证仪式体验环节,“现场绝对没有登记领证环节”。

这一程序性说明至关重要。它清晰地划定了边界:婚姻的法律效力,其严肃的缔约过程,必须也仅能在代表国家公信力的民政机关内完成。无论后续仪式如何创新,这条关乎婚姻本质的法律底线,黄浦区守住了。这体现了对婚姻法律属性的基本尊重,是创新不容逾越的前提。

我们应当看到此举背后的积极意图。上海初婚年龄已接近31岁,当代年轻人对“人生大事”的仪式感有着与传统迥异的期待。他们渴望在庄重之外,融入个性、活力与独特的记忆点。数据显示类似创新项目总能引发流量关注,足见切中了一部分人群的真实需求。上海民政部门近年来从“非遗婚书”到“户外颁证”的尝试,也展现了其主动贴近民众、丰富服务供给的努力。

当聚焦“INS新乐园”这一特定场景,深层疑虑还是难以消解。这里被定位为“潮流商业综合体”,其核心业态包括高分贝的电子音乐、炫目的灯光秀以及以社交为主的夜间消费。这些元素共同营造出以即时感官刺激、娱乐释放和商业消费为主导的环境氛围。置身其中,人的情绪极易被现场强烈的氛围裹挟带动。现场那个“清醒确认环节”,恰恰像一个无意的隐喻:它承认了环境可能令人“不清醒”,需要特别提醒。但婚姻的责任,岂是一次环节确认就能承载?它需要的是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包括公共服务提供的仪式场景,持续传递一种清醒的、郑重的价值认同。

因此,我们必须明确:程序合规只是起点,创新价值更在实质导向。当“助力夜经济”成为显性目标,“潮流”成为主要卖点,公共服务创新便面临滑向“噱头化”的危险。关乎社会基石的婚姻服务,其根本使命应是引导健康婚恋观、维护家庭稳定,而非在追逐流量中模糊初心。

探索更有价值的创新方向,核心在于守护婚姻的责任本质。 公共服务创新不必追求在娱乐消费场所里寻找答案。真正有意义的尝试,应该立足于婚姻的核心价值,去拓展多样化的可能性。这意味着在选择仪式场地时,或许可以避开那些与婚姻庄重氛围明显不协调的喧嚣环境,转而寻求更契合的场所。例如文化场馆中安静的区域、蕴含历史记忆的空间,或是充满社区生活气息的公园——就像上海已有的“非遗婚书”项目,将文化传承融入仪式;“草坪登记”则借助自然呼应婚姻的庄重承诺。这些地点既能提供独特体验,又能以其文化厚度或人文温度,与婚姻所承载的社会意义相呼应。

创新的着力点更应放在仪式内涵的深化上。与其注重形式上的热闹,不如用心设计能体现承诺分量的誓言环节,融入家庭代际间的温情祝福,或者增加对夫妻共同责任的展望。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仪式所传递的关于责任和未来的“意义感”能够超越表面的形式,真正触动新人的内心。当年轻夫妇在一个别致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仅是新鲜有趣,而是对婚姻的真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同,这样的创新才算是真正回应需求,也守住了这项公共服务的根本价值。

黄浦区此次尝试,回应需求、坚守程序,有其积极一面。然而娱乐化场景选择与“夜经济”捆绑,引发价值导向忧虑。它如一次测试:如何在拥抱变化时,不为流量诱惑迷失,不模糊价值边界?(山西传媒学院 王若同)

责编:孙华峰   编辑:王双飞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