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济南经四路25棵行道树换上量身定制的彩色毛衣,条纹、卡通纹样等设计让树木变身街头“显眼包”,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拍照打卡,相关话题迅速走红。这一由济南城投集团推动的创意举措,初衷是通过艺术装置激活老城区活力、吸引年轻群体驻足。然而,这场城市美化行动却在收获好评的同时,引发关于公共资金使用、民生需求优先级的讨论。这场“给树穿衣”的尝试,折射出城市治理中美学追求与民生关切的平衡难题。
从积极成效来看,济南此次举措确实为城市增添了独特魅力与实际价值。一方面,“树穿毛衣”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不少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照片时附带“济南老街区”定位,间接为当地文旅引流,一定程度带动了沿街经营活力。有市民评价“冬天路过看到彩色的树,心情都变好了”,这种情感共鸣正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这种将公共空间艺术化的尝试,契合当下城市更新中“留住人气”的需求,打破了传统城市美化“刷墙、摆花盆”的单一模式,用更具创意的表达传递城市温度,若运作得当,能成为城市文化名片的有机组成部分。
回溯过往,“给树穿衣”并非济南首创。此前,北京、成都都曾用草绳、保温布为树木防寒,上海、杭州也曾推出过艺术化树衣设计,但多以统一款式为主。相比之下,济南此次“量身定制”的细节更显用心,从尺寸测量到纹样设计均贴合单棵树木特点,艺术感更强;但争议也源于此——“定制”二字引发公众对成本的猜测,“一件毛衣顶30多个老人补助”的对比、“纯手工制作报价虚高”的担忧,本质是对公共资金使用透明度的期待。此外,部分网友指出“树木冬季需要的是防虫防冻,而非装饰性毛衣”,也提醒创意举措需兼顾实用性,避免“为了好看而好看”。
济南选择推出这一举措,背后有其城市发展的特定考量。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济南近年来一直在探索“老城区活化”路径,既想保留街巷的历史底蕴,又希望注入年轻元素吸引游客;“树穿毛衣”这类低成本、高话题度的景观项目,恰好契合这一需求——无需大规模改造建筑,就能通过细节变化让街区“焕新”。同时,济南作为山东省会,也试图为其他城市提供“温情城市”建设的参考样本。但从争议来看,“示范效应”的成立,不仅需要创意,更需要回应民生关切的诚意。
要让城市美化真正赢得民心,需在创意与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点。首先,公开透明是基础。对于“树衣”的造价明细、资金来源、采购流程等信息,相关部门应主动公示,用数据消解“利益输送”的猜测,让公众感受到公共资金使用的严谨性。其次,民生优先是核心。在推进景观项目的同时,可同步推出民生举措,比如为环卫工人定制更保暖的工装、为困难家庭发放冬季补助,让“对树的关怀”与“对人的关怀”形成呼应,避免出现“树有毛衣,人缺暖意”的反差。最后,因地制宜是关键。每个城市的历史底蕴、民生需求不同,借鉴“树穿毛衣”这类创意时,需结合本地实际调整,比如北方城市可侧重“保暖+美观”,南方城市可侧重“防虫+艺术”,让举措更贴合实际需求。
城市的温度,从不只体现在街头的创意景观里,更藏在对普通人需求的回应中。济南“树穿毛衣”的争议,本质是公众对“更好城市”的期待——我们既想要街巷有颜值、有创意,也希望生活有保障、有暖意。唯有让艺术创意扎根民生土壤,让公共投入回应群众期待,才能实现“城市有颜值、民生有质感”的共赢,这正是这场争议带给城市治理的重要启示。(郑州大学 陈丽娜)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