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保姆事件频发,家政行业的隐痛不能再被忽视

2025年11月07日13:49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段监控视频,让“保姆虐童”再度冲上舆论热搜。人们的愤怒与恐惧背后,是家庭与雇佣关系间的脆弱信任,也是家政行业监管的长期失衡。善意需要制度托底,信任更需规范护航。值得关注的是,类似新闻屡见不鲜。

这些事件的核心,远不止于“个别保姆的恶劣行为”保姆虐童、虐老等现象的背后,是多重社会与心理因素交织的结果。家庭成员对家政人员的态度、家政从业者的素质与心理状态、雇佣关系中的情绪张力与沟通方式……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往往决定了信任能否建立,善意能否维持。雇主与保姆的关系往往介于“雇佣”与“陪伴”之间,尤其是保姆要进入家庭这一私密空间,雇主期待保姆能够温柔负责,保姆则希望在劳动中获得尊重与理解。但由于缺乏明确的角色边界和情感界限,加之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信任,这段本应互信互助的关系,往往容易陷入脆弱与失衡。

这种失衡的背后,更反映出家政行业监管的滞后与制度建设的不足。目前,家政服务市场普遍存在“谁都能干”“干完就走”的现象,准入门槛低、人员流动性大,缺乏系统培训和职业认同感,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中介机构只负责撮合雇佣,不做资质审核与后续监管,雇主多凭口碑与直觉做决定,风险完全由个人承担。如何建立行业准入制度、职业信用档案以及对雇佣关系的第三方监督机制,亟待完善。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以平等、关怀的心去看待彼此,不论是雇主还是雇员,许多误会和矛盾都将得到缓解。雇主能更加体谅保姆,而保姆也会更加尽心履行自己的职责。当然,善意也不能替代法律。对于触碰底线、伤害无辜的行为,司法必须坚决介入、严惩不贷,对前者的惩处,也是对后来者的警示。

与此同时,托育安全与家政秩序的建立,也离不开行业自律、家庭警觉与社会支持体系的共同完善。应提高家政行业的准入门槛,完善职业信用记录;推动家政平台规范化,强化从业者培训与心理辅导;同时,家庭也应提高雇佣意识,增强沟通能力与法律常识,用理性与尊重取代偏见与情绪化判断。

唯有法律有力、制度有序、人心有温,家庭托管的信任才会真正落地,乱象才不会一再重演。(东北师范大学 胡婷)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