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杭州笕桥小学学生向车辆敬礼”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学生们身披绶带,向驶入校园的车辆逐一敬礼、问好,而车辆并未停留或开窗回应。11月6日晚,上城教育发布通报,确认该校“确实存在相关问题”,已对负责人进行严肃批评,并要求立即整改。
面对质疑,校方的解释听起来颇为周全:学生属“自发”问好,老师因避免拥堵而“在车内回应”。然而,当礼貌的互动可以不经由眼神交汇、无需面部表情,仅通过挡风玻璃后的一个手势来完成时,这究竟是一种真诚的交流,还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演出?教育一旦陷入此种形式主义的窠臼,便与其启迪心灵的真谛背道而驰。
这幕看似平常的校门场景,实则折射出一种微妙的不平等。孩子们暴露于空旷的室外,向密闭的金属车厢鞠躬问好;而成人则安坐于私密的驾驶室内,无需摇下车窗,甚至无需清晰露面,仅以一个手势便可完成回应。这种单向的“礼貌”表明,尊重似乎成了弱者对强者的单向义务,是地位低者对地位高者的仪式性服从,而非人与人之间平等、真诚的情感交流。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而非塑造,在于引导而非强制。真正的礼貌教育应该帮助孩子理解尊重的本质,培养他们与他人平等相处的能力。它应该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每个细节:老师俯身倾听孩子的低语,同学之间自然的礼让,面对不同意见时的耐心倾听。这些看似微小的互动,远比程式化的敬礼更能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颇具反讽意味的是,面对舆论质疑,校方首先担忧的是“让孩子很受打击”,却未能深刻反思这一制度本身的问题。将外界的批评指正简单视为对孩子的伤害,这种过度保护实则是对教育反思机会的错失。教育的勇气,不仅在于坚持正确的做法,更在于承认并改正错误的行为。
形式主义的滋生往往源于思维的惰性。相比于创造真诚、自然的师生互动环境,设计标准化的流程显然更为简便;相比于培养内化于心的修养,检验外显于形的礼仪更容易评估。这种管理上的便利,却是以教育本质的丧失为代价的。
当地教育部门的及时回应值得肯定,但整改若只停留在取消校门口敬礼的层面,则未免过于表面。真正的整改应当深入到教育理念的层面,审视校园中一切可能存在的形式主义做法,重建以真诚、平等、尊重为核心理念的师生关系。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在于心与心的交流。当校门前的敬礼不再是一场表演,而成为师生间真诚的问候;当礼貌不再是一种强制,而化为自然地流露,教育才能回归它的本真。
在这个过分注重表象的时代,我们更需要那种能够触及灵魂的教育。毕竟,教育的关键从来不在孩子们如何敬礼,而在于我们如何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与尊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绵一评)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