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吃柿子吗?”近期,一位村团支部书记的短视频走红网络。镜头里,他从穿中山装捧柿子花的僵硬摆拍,到笨拙学跳热门舞蹈,再到网友调侃“衣服越穿越少”的风格蜕变,每一次调整都伴随着流量攀升,也让“千辛万苦考上编,为了人民去‘擦边’”的戏谑传遍社交平台。与此同时,卖苹果的博主从“腹肌不能当饭吃”的抗拒到主动展示身材,卖甘蔗的创作者仍略显拘谨却也紧跟潮流,这场乡村农产品的短视频营销狂欢,看似是基层宣传者的“流量内卷”,实则折射出数字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课题。
基层宣传者“放下身段”搞推广,本质是乡村发展理念的一次生动转型。过去,乡村宣传多依赖传统渠道,信息传播慢、覆盖面窄,优质农产品常陷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如今,短视频平台搭建起低成本传播桥梁,这些扎根乡村的推广者们不再是幕后的推动者,而是走到镜头前的“家乡代言人”。那位卖柿子的村团支部书记,起初的僵硬摆拍虽遭吐槽,但背后是为村民增收的迫切心愿;后续的风格调整,既是对网友反馈的积极回应,更是打破“基层工作者固有形象”的勇敢尝试。这种“老实人豁出去”的反差感,恰恰戳中了网友的情感共鸣——当基层宣传者愿意为家乡发展放下“架子”,用接地气的方式沟通,网友的调侃便化作了带着善意的关注,流量也自然转化为农产品的曝光度。数据印证了这种转型的价值,从无人问津到订单增长,短视频让乡村与市场实现了高效对接,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数字动能。
网友的“集体围观”与“花式支招”,藏着复杂而真实的社会心理。一方面,“猎奇心理”驱动着最初的关注。在大众认知中,基层宣传者的形象多与严肃、务实相关,而镜头前跳舞、说“宝”式话术的推广者,形成了强烈的认知反差,这种新鲜感促使网友主动传播、互动。另一方面,共情心理成为流量转化的关键。网友们深知乡村发展的不易,理解基层宣传者“为卖货拼了”的背后,是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责任担当。评论区里“柿子快熟了,皮还有点厚”的调侃,并非恶意指责,而是带着期待的善意督促;“先去买柿子”的跟风表态,实则是对基层宣传者付出的认可与支持。这种“吐槽式关注”“调侃式消费”的模式,让农产品宣传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营销,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乡村振兴互动,既满足了网友的表达欲,也让乡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流量红利。
但热潮之下,更需警惕流量异化的风险,守住乡村振兴的本质底线。部分推广者为追求流量,陷入“衣服越穿越少”的同质化误区,过度依赖“擦边”博眼球,不仅可能损害基层工作者的公信力,还会让宣传陷入“重形式轻实效”的陷阱。正如网友担忧的,若只沉迷于镜头前的表演,忽视农产品品质把控、物流配套等核心问题,再好的流量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山东八甲村曾因直播带货樱桃走红,村支书带领村民辛勤备货,却因仓库工作人员以次充好、快递包装敷衍,导致网友收到坏果压果,即便后续赔付,也一度透支了来之不易的信任。这一教训警示我们:流量是手段而非目的,乡村振兴的根基永远是过硬的产品质量与完善的产业体系。
让流量真正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在创新与规范之间找到平衡点。基层宣传者的短视频宣传,应跳出“拼颜值、秀身材”的低级趣味,挖掘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那位卖柿子的村团支部书记,不妨在视频中融入柿子种植的田间故事、新昌的民俗文化,让“宝,吃柿子吗”的话术背后,有更深厚的价值支撑;地方政府应搭建专业帮扶体系,为基层推广者提供短视频运营、品控管理、物流对接等培训,让他们从“盲目跟风”转向“专业带货”;考核与引导机制更需优化,摒弃单纯以播放量、点赞量论成效的“数字政绩”,将农产品销量、村民增收幅度、产业可持续发展等纳入评估,引导基层宣传者把更多精力放在夯实产业根基上。
“英雄可以不只是站在光里”,但英雄的价值更应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担当里。这些基层宣传者的短视频探索,是数字时代乡村振兴的一次有益尝试,其勇气与初心值得肯定。当流量褪去,真正能让乡村站稳脚跟的,仍是过硬的产品、完善的产业与持续的创新。期待基层宣传者们能在流量浪潮中保持清醒,让短视频成为展示乡村风貌的窗口、连接城乡市场的纽带,让“宝,吃柿子吗”的温情呼唤,最终转化为乡村产业兴旺、村民安居乐业的美好现实——这才是流量对于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郑州大学 陈丽娜)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