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破解“旁观”与“激励”双题,胖东来给出企业实践答案

2025年11月10日13:01

来源:大河网

2025年11月5日,胖东来对参与生活广场故意伤害事件处置的20名员工给予共计20万元奖励,单人奖励从5000元到5万元不等。这一奖励方案不仅体现了企业对员工贡献的精准认可,更在社会层面为打破“旁观者效应”提供了有效路径。

差异化奖励的设计,核心是让奖励与贡献直接挂钩。在此次事件中,后勤公共安全人员杨某第一时间到达现场控制局面,是遏制危险升级的关键,5万元奖励对应其核心破局作用;杜某与张某某配合控制施暴者,3万元奖励匹配其协同支撑价值;保洁人员李某快速投入现场清洁,1万元奖励认可其对秩序恢复的即时作用;16名参与清理的人员各获5000元,则是对团队协作中基础贡献的肯定。这种梯度设计避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若采用“一刀切”的分配方式,不仅会让核心处置者的关键付出得不到充分认可,也会让辅助参与者觉得自身努力被轻视,最终削弱激励效果。胖东来的做法让每个员工的行动价值都被清晰界定,这种“付出即有对应回报”的逻辑,能进一步激发员工在未来面对类似情况时的责任意识,让“主动担当”成为可预期、有回馈的选择。

从社会层面看,这一奖励方案更是对抗“旁观者效应”的重要推力。当下,不少人在公共场合遇到突发危险时选择旁观,并非缺乏良知,而是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顾虑,担心自身付出没有认可,甚至可能面临风险。胖东来的奖励机制恰恰打破了这种顾虑,它向公众传递出明确信号:勇敢行为会被看见、被尊重、被回报。杨某等人的经历证明,无论是直面危险的核心处置,还是辅助性的清洁、安抚,只要参与到维护公共安全的行动中,就能获得企业的肯定。这种信号会降低普通人采取勇敢行为的心理门槛——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不仅能帮助他人,还能得到实际认可时,旁观的惯性就会被打破。尤其在公共场所应急事件中,这种激励能带动更多人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人人愿担当”的氛围,而这正是缓解公共安全处置中“人力不足”问题的关键。

更值得关注的是,差异化奖励与对抗“旁观者效应”之间存在深层联动。内部层面,精准的奖励让企业员工明确“不同担当有不同价值”,进而形成主动负责的企业文化;外部层面,这种企业文化通过具体事件传播后,会成为社会层面的“示范样本”。其他企业可能会借鉴胖东来的激励逻辑,建立类似的奖励机制;普通公众则会从这一案例中看到勇敢就有回报的现实例证,进而在生活中更愿意伸出援手。这种从企业内部管理到社会道德建设的传导,正是胖东来此次奖励事件的深层价值所在——它没有停留在表彰个体的层面,而是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将企业行为转化为推动社会正向发展的力量。

在公共安全与社会道德建设仍需加强的当下,胖东来的做法提供了一种可行路径:企业无需空谈社会责任,只需通过精准、明确的激励机制,让员工的勇敢行为得到合理回报,就能在内部形成担当氛围,在外部打破旁观惯性。这种以小见大的实践,比任何道德说教都更有力量,也更值得被推广、被借鉴。(郑州大学 王菲) 

责编:孙华峰   编辑:杜若森  审核 :刘杨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