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掌中山河奔涌,竖屏微短剧里的中原脉动

2025年11月11日13:19

来源:大河网

指尖滑动间,60秒到10分钟的竖屏故事轮番上演。近日,DataEye剧查查发布《2025中国微短剧产业综合实力城市报告》,郑州在多个榜单中成绩优异。其中,微短剧传播实力城市排名中,郑州位居第一;微短剧产业综合实力城市排名中,郑州位居第二。这份亮眼榜单背后,是文化大省向文旅强省跨越的强劲脉动。

政策与市场同频,激活产业发展强引擎。文化产业的崛起,从来离不开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双向奔赴。郑州没有先天的剧作传统,却凭着精准施策站上微短剧风口:去年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支持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与此同时,郑州的比较优势充分彰显:820多家制作企业、83万从业者构筑起全生态服务链,10分钟内就能配齐场地、设备与专业团队;作为交通枢纽,要素资源顺畅流动,让低成本、高效率的制作模式落地生根。2024年,3194部郑州微短剧上线,203部登上全国热力榜,23亿元市场规模的成绩单,正是政策护航与市场活力碰撞出的火花,印证了“文化兴则国运兴”的深刻论断。

文化与创意共生,让千年文脉活在当下。河南坐拥8000年文明家底,从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到康百万庄园的人文积淀,从田园风光到都市地标,都是取之不竭的创作富矿。微短剧的巧思,正在于用现代视角激活传统文化:《遇见少林有功夫》以武侠叙事带动景区游客量暴涨30%,非遗工坊的社火道具通过剧情植入年销1.2亿元,数字文物守护行动让文创销售增长65%。这些作品没有生硬说教,而是将文化基因融入生动故事,让观众在追剧时触摸中原风骨。正如洛阳15家博物馆联手打造的数字IP,郑州亳都·新象的文化消费新范式,微短剧正成为文化传播的轻骑兵,让千年文脉在竖屏里焕发新生。

融合与升级发力,拓宽文旅发展新赛道。微短剧的爆发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河南文旅融合战略的生动切片。2024年,河南接待游客首超10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万亿元,文化富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红利。从“单点爆款”到“全域矩阵”,河南的布局愈发清晰:以郑汴洛安四大古都为牵引,打造黄河古都群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借胖东来、蜜雪冰城的流量效应,推进“文旅+百业”融合;升级50条精品线路、30个网红打卡地,丰富文旅供给。微短剧则成为重要纽带,将剧中场景转化为线下打卡地,让观众从“云端看景”变为“实地畅游”,形成“内容引流—文旅消费—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为产业升级注入持久动力。

科技与人文共振,书写文化传播新范式。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是文化传播的翅膀。微短剧凭借竖屏适配、节奏紧凑的特点,精准契合当代人的碎片化消费习惯,而AI剪辑、数字特效等技术的应用,让创作效率大幅提升。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始终是文化里的人文温度:微短剧中的中原故事,既有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也有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既展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传递传承与发展的力量。这种科技赋能下的人文表达,让河南文化突破地域边界,既收获了年轻受众的喜爱,也让“老家河南”的IP形象更加鲜活立体。

竖屏虽小,能容山河万里;剧集虽短,可载千年文脉。微短剧里的中原叙事,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实践。从政策扶持到市场发力,从文化挖掘到科技赋能,河南正以微短剧为支点,撬动文旅融合的大格局。未来,随着黄河古都群建设推进,文旅+百业深度融合,这片土地必将诞生更多文化爆款,让中原脉动传遍四海,让文化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更绚丽的光彩,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篇章。(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谭敏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