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工作中,手写材料曾是加强管理、推动落实的重要手段。然而,当“手写”被异化为考核指标,成为机械重复的任务时,这无疑是压在基层干部肩头的形式主义包袱。某乡镇干部坦言,仅每月各类手写台账就需耗费近30个小时,占去近四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白天要奔波于田间地头处理矛盾纠纷,晚上却要拖着疲惫的身体“挑灯夜抄”,把大量精力耗费在机械重复的誊抄工作中。这种“抄完即忘”的劳动,既没有思考的深度,也没有实践的价值,不过是为了应付检查的“纸面功夫”。

这种“重痕轻实”的歪风,伤害的不仅是基层干部的干事热情,更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基层工作的价值,从来不在手写材料的纸页里,而在真抓实干的实绩中;干部的口碑,也从来不在工整的笔记中,而在群众的笑脸上。唯有让留痕回归“记录工作、辅助落实”的本源,让考核聚焦“解决问题、服务群众”的核心,才能让基层干部从“留痕”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办实事、求实效上,让工作真正扎根基层、惠及群众。(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黑媚)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