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善待三千万“老宠物”,亦是投资于人的新维度

2025年11月11日13:33

来源:大河网

当《2023—2024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预测“未来三年超3000万只宠物迈入中老年”时,我们面对的不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更是一面映照社会发展的镜子。在国家“十五五”规划强调“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的背景下,妥善应对宠物老龄化浪潮,恰恰是这一战略在民生领域的创新实践。它绝非小事,而是衡量我们社会生活品质、市场活力与人才素养的新维度。

首先,愿意并能够为宠物的晚年投资金钱、情感与时间,是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直观体现。 在现代社会中,宠物早已不同于一般动物,其更多的是作为家庭重要成员,承载着情感寄托与精神慰藉。当一个社会有能力关注伴侣动物的生命质量,其背后是坚实的物质基础与充盈的精神追求。因此,人们愿意为宠物投资“闲钱”“闲情”与“闲时”,远非轻浮的消遣,而是经济发展后,民众收入水平提高、闲暇时间增多、人文关怀深化的综合结果。它标志着我们从追求基本的物质满足,迈向了对情感陪伴、生命尊严等更高层次精神需求的重视。

相比于前几年偶见的虐宠个案,如今对宠物晚年的普遍关注,说明我们的社会是温暖的,是充满人情味的——这温情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里,体现在对弱小的关怀中,更体现在对长久陪伴的责任间。因此,构建宠物养老支持体系,回应的是数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切实向往。这份对人类伙伴的温柔,恰恰映照出我们社会本身的文明成色与温度,是与“投资于人”战略中提升人民幸福感与全面发展深度契合的。

其次,基于人们对宠物认知变化之上,发展宠物经济也成为一种“投资于人”——即关注人们情感方面的“投资”。这种建立在情感纽带之上的巨大需求,正催生一个充满潜力的“银发宠物”消费市场,同时也为“扩大内需”提供了新路径。未来三千万中老年宠物催生的医疗、护理、养老等一系列服务需求,正是一片亟需开发的产业蓝海。据统计,2023年我国城镇宠物消费市场规模已超300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其中老年宠物医疗成为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当宠物被视为家人,为其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与临终关怀,便成为常态化现象。这一需求直接催生了老年宠物专科、康复理疗、上门护理、安宁疗护等新兴服务业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消费链条。

这样的消费扩张,并非单纯停留在“物”的层面,而是紧密围绕“人”的情感需求与生活质量展开。每一个针对老年宠物的服务项目,背后都连接着一个家庭的情感寄托与心理安宁。而这不仅是对“扩大内需”战略的生动响应,更具有积极的社会治理价值。一个规范、成熟的市场,能有效减少因无力照护而导致的宠物遗弃、虐待等社会悲剧,将民众自发的爱心转化为有序、高质量的经济活动,即实现了“惠民生”与“促消费”的良性循环,又是“投资于物”到“投资于人”的有机统一。

最终,这一新兴市场的专业化发展,必将带动“人力资本”的升级,成为直接“投资于人”的战略基点。这就催生了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渴求,从而推动个人成长与行业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重庆、江苏、四川等地已相继举办宠物医生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训、以赛促学,有效推动了从业者专业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行业暴露出的问题也从反面印证了专业化建设的紧迫性——例如前不久安徽合肥一宠物店因操作不当导致宠物死亡并引发纠纷的事件,正是服务水平参差、职业规范缺失的典型案例。

这说明,必须将系统性的职业培训、职称评定与行业准入机制尽快纳入议事日程。只有建立起专业化、标准化的学习成长路径,才能让从业者通过专业能力赢得尊重与发展。同时,这也是投资于人的双向赋能——从业者从中可获得专业技能,养宠家庭获得专业支持。这便践行了“投资于人”的战略,即通过提升个体的知识与技能,来驱动整个行业与服务业的进步。

“十五五”的宏伟蓝图,最终要落脚于人民实实在在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妥善安顿三千万“老伙伴”的晚年,我们投资的已不仅是宠物的生命尊严,更是一个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人到行业的全面进步。这既是国家战略在微观生活中的温暖落地,也是现代文明迈向新高度的清晰刻度。(黑龙江大学 冯玉娜)

责编:孙华峰   编辑:谭敏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