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灯光还未落下,背景音乐仍在喧嚣,但正在表演的艺人却突然晕倒,在网络普遍的关心声音背后却有不少人的目光落在艺人的身材管理上,似乎女团成员们必须瘦成“排骨精”才算真正的尽职尽责。然而,这场突发意外并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常态。这是畸形审美对从业者身体的无情绑架,也是行业规则对健康底线的公然漠视。
当BMI标准不再适用于艺人的胖瘦判断时,娱乐圈的 “瘦” 就已异化为从业者的生存门槛与专业枷锁。行业将 “瘦” 凌驾于健康之上,把极端节食、带病工作包装成 “自律”“敬业”,本质是对从业者身体的一种伤害,更是行业畸形发展的体现,这种以牺牲生命质量为代价的审美狂欢,又是谁在助推?谁在默许?
技术特性是畸形审美的直接诱因。镜头的放大与畸变效应让现实中正常的身材在屏幕上显得臃肿不堪,影响观感。“上镜胖十斤”正是这种技术特性的真实写照,它不断倒逼从业者突破健康红线,将身体向极致削瘦压榨,只为契合 “镜头需要的形状”。
行业潜规则是病态审美的强力推手。舆论对从业者身材管理的集体苛责,形成不够瘦即不专业的潜规则绞索,一旦身形不符合行业期待,便可能面临资源缩减、评价降级的生存危机,迫使从业者明知损害健康也要被动接受极端减重模式。
资本与大众的共谋是畸形审美的深层根源。资本逐利与大众审美惯性的相互绑定,让病态标尺不断收紧。资本将 “瘦” 与话题度、商业价值绑定,不断向从业者潜移默化地灌输错误的价值观念;而部分观众对 “瘦” 的默认与追捧,又为这种畸形审美提供了土壤,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要纠正娱乐圈畸形审美不是一件易事,这种娱乐偏好毕竟由来已久,但作为娱乐行业的目标人群,大众可以主动转变观念,培养多元化审美观,认同健康框架下的不同身形有不同的美感,从而倒逼行业放宽身材标尺,给从业者留足健康工作的空间。
健康是生命的底线,更是艺术创作的根基,它不该为畸形的“美”让位。愿行业让健康回归应有的底线位置,让从业者不必再用饥饿与病痛换取舞台入场券,让表演艺术真正回归生命张力的展现,而非病态审美的迎合,这才是行业该有的体面与尊严。(重庆大学 雷舒婷)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