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公众号发文,河北廊坊一对新人的婚车遭遇拦截,拦车者索要50条香烟作为喜钱,引发网上热议。当充满善意的“讨彩头”异化为拦路索要的“强盗行为”,本质上就是破坏公序良俗的违法行为。
原本,讨彩头是亲友间表达祝福、增添喜庆氛围的一种方式,金额或物品的多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心意和祝福。然而,当这种民俗被某些人利用,变成明码标价的“拦路收费”,它既给新人及其家庭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破坏了和谐的社会风气。
当这种现象越来越多之后,我们不禁会反问一句:为何善意的民俗变成了敛财的工具?究其背后原因,无非是部分人受利益驱使,将讨彩头这一传统习俗当作生财之道,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肆意索要财物。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一些地方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引导,对于这种不良现象没有及时制止和纠正,使得这种不良风气得以滋生和蔓延。值得警惕的是,部分拦车者存在“法不责众”的心理,将公共场所当作法外之地;而受害者往往因“婚礼不宜闹事”的传统观念选择妥协,这种“忍气吞声”反而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
法律的威严不容侵犯,任何试图以“民俗”为挡箭牌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受到应有的惩戒。
根治乱象需要构建“预防-处置-治理”的全链条机制。应将文明婚俗纳入基层治理范畴,通过村规民约明确礼俗边界,可提前规划路线并与沿线社区沟通。新人也要摒弃“息事宁人”的错误观念,第一时间报警并固定证据。司法机关更需秉持“小案不小办”的态度,对典型案例依法从严处理并公开通报,形成“违法必被惩”的震慑效应。唯有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才能让婚车行驶在法治护航的康庄大道上。
从乡土中国到法治社会,传统习俗的现代化转型需要坚守文明底线。那些打着“习俗”旗号的违法行为,本质上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对法治精神的挑战。其实,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抱残守缺的固执,而是与时俱进的智慧。(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郭涵泽)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