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报道,今年“双11”期间,消费者被迫从购物者变身为手持Excel表格的“精算师”,在满减、定金、价格波动的迷局中精疲力竭。当购物车数字像股市K线般跳动,当会员价比非会员更贵,当凑单越凑越贵,这场本应“让利”的狂欢,何时变成了考验耐心与智力的极限挑战?
价格倒挂的荒诞剧每天都在上演。剃须刀头4天内从260元飙至590元又回落至280元,婴儿保温杯活动前180元活动后反而涨到200多元。这种“先涨后降”的套路,不过是把消费者当猴耍的拙劣把戏。更隐蔽的“算法杀熟”则像一把温柔的刀:老用户抢不到券,新用户秒领;同款珐琅锅,自己和朋友的手机就差十几块钱。平台用“个性化推荐”的糖衣,包裹着价格歧视的内核,将我们置于“单向透明”的弱势地位。我们耗费的不是时间,而是对商业社会最基本的信任。
规则复杂到令人眩晕。定金膨胀、店铺满减、平台券、会员折扣、支付立减……层层叠加的机制如同俄罗斯套娃。消费者从社交平台学攻略,在购物车反复试探,为几十元优惠建Excel表格,这种“精神内耗”早已超出商品价值。有人感叹:“我不是在购物,而是在参加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限时考试。”当“买得越多越便宜”变成“买得越多越贵”,当预付定金不能保证最低价,所谓的“预售机制”便失去了诚信根基。我们熬夜抢的不是实惠,而是一个关于“占便宜”的心理安慰。
这场迷局的本质,是技术异化对商业伦理的侵蚀。算法本应是提高效率的工具,如今却成了制造信息不对称的利器;大数据本该优化供需匹配,现在却被用来精准“收割”价格不敏感人群。平台与商家在“流量至上”思维下,将消费者视为可计算的数据节点,而非需要尊重的个体。他们算准了维权艰难,有恃无恐地玩起了价格“变装秀”。殊不知,每一次“技术性”涨价,都在透支信誉账户;每一回“算法性”歧视,都在切割信任基石。
商业的根基从来都是简单的信任。我们怀念童年赶集时,姥姥捏捏西红柿、直视菜农问“最低多少钱”的那种质朴。那眼神里有试探较量,更有人与人最珍贵的坦诚。今天的电商狂欢,却用一行行代码筑起高墙,把交易变成攻防战。当信任成为消耗品,再精密的算法也算不回真诚;当套路成为常态,再热闹的数据也掩盖不了人心流失。
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虽已亮剑,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穿透“算法黑箱”需要技术能力,认定“价格欺诈”需要细则支撑,降低维权成本需要机制创新。专家建议建立“黑名单”制度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平台要扛起主体责任。规则制定者不能站在规则之外,流量分配者不能践踏信任。最好的体验不是让人算得眼花缭乱,而是买得明明白白。
消费者也在觉醒。有人删空购物车,用“不买单”对抗算法;有人坚持比价维权,用较真守护公平。再聪明的算法也算不准人心的温度,再复杂的套路也敌不过最简单的真诚。当失信代价超过套路收益,市场才会回归理性。
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不是满减券,而是明码标价的底气;不是大数据,而是大写的诚信。当价格回归真实,规则回归简单,信任回归常态,购物才能找回纯粹愉悦。否则,我们失去的将不只是金钱和时间,更是对一个商业时代的基本信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志高)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