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归位讲台 还教以真

2025年11月11日16:59

来源:大河网

粉笔灰落满讲台,教案写尽春秋,教师的初心始终守在教书育人的方寸间。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严禁要求教师承担上街执勤、汇演展览等非教学任务。这则政策不仅为被杂务压得喘不过气的教师卸下了肩头重担,更像一把“校准尺”,将教育的重心重新拉回育人的核心轨道。

长期以来,非教学任务的层层叠加,让不少教师渐渐偏离了讲台主阵地。教育部此前调研数据显示,中小学教师工作日平均工作时间达10.07个小时,其中95.56%的教师日常工作时间超过8个小时,而真正用于备课、教研的时间占比不足40%。不少中小学班主任常被非教学事务占据精力,既要参与街头执勤,也要准备汇演排练,还需频繁整理各类报表,遇到迎检工作时更得反复加班。这些额外负担不断挤压着教师钻研教学、辅导学生的时间,最终让课堂质量打了折扣。

面对教师被杂务裹挟的困境,此次教育部出台的新政策精准施策、直击要害。《通知》用8条具体措施织密减负“防护网”,最关键的就是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省级白名单总量控制在10项以内,每所学校每学期进校园活动不超过6次,未列入清单的事项一律不得向学校摊派。针对教师反映强烈的借调、打卡问题,政策也划出明确红线,借调教师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各类教育类应用程序不得设置强制打卡、积分排名等功能。这些刚性规定,正是瞄准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痛点难点,从制度层面堵住随意摊派任务的口子。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若想避免减负沦为“一阵风”,还需筑牢全链条保障机制。现实中,仍有个别部门以“临时工作专班”名义变相借调教师,部分学校的会议、材料报送负担也未真正减轻。对此,教育部搭建了“事前审核、事中监管、事后问责”的闭环体系,不仅将教师减负纳入地方政府履职评价,还联合纪检监察部门建立追责机制,对违规摊派任务的行为严肃处理。只有把事前审核的关口把严、事中监管的链条扎紧、事后问责的板子打实,才能让减负政策真正落地生根,避免沦为纸面规定。

教育的温度,藏在教师批改作业的红笔尖里,躲在课后辅导的轻声讲解中。教育部的减负新规,本质上是为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扫清障碍。当教师能从街头执勤、填表打卡的繁杂事务中解脱,把10.07个小时工作时长里的更多时间,用在打磨教案、陪伴学生成长上,教育的本真才会更加清晰。这既是对教师职业尊严的守护,更是对千万家庭“让孩子上好课”的期待最有力的回应。(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刘俊杰)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