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冬,一款名为“奶皮子糖葫芦”的食品席卷社交网络,成为现象级网红产品。与传统糖葫芦相比,它在山楂外裹上一层奶皮子,或将山楂替换为草莓、榴莲、提子等水果,再覆以糖衣,造型新颖,迅速引发消费热潮。线上代购溢价销售,线下排起长队,甚至有人专程前往打卡——这款普通的街头小吃,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完成了从日常零食到“社交符号”的蜕变,直到今天,关于“#奶皮子糖葫芦”的热搜词条还频频出现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
然而,火爆表象背后是令人咋舌的价格。在济南市中心商场,一串五颗草莓的糖葫芦售价23元;上海某店更是标出98元的高价。商家以“原料上涨”为由解释定价,但据内蒙古网友透露,奶皮子虽因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远未达到如此夸张程度。我们姑且以每7斤牛奶出1斤奶皮子计算,单串糖葫芦中奶皮子的含量极少。显然,价格与成本严重偏离,暴露出网红经济中的“溢价逻辑”。
这种溢价现象并非单例。从固体杨枝甘露到Labubu潮玩,从星巴克到始祖鸟,越来越多的商品通过社交媒体包装,从日常用品跃升为“身份象征”。消费者购买的已不仅是使用价值,更是一种社交资本与情绪满足——这正是消费主义在数字时代的新形态。商家通过对新品制造“话题性”,精准触达消费者的身份焦虑与从众心理,从而为产品赋予远超实际的价值。
深入分析就可以看出,网红产品的溢价建立在三重基础之上:一是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通过KOL推广、用户打卡形成传播闭环;二是消费心理的精准操控,利用“怕错过”“别人都买了我也要买”心态推动冲动消费;三是符号价值的刻意营造,将普通商品包装成生活方式载体。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营销机制,让消费者在无形中接受了不合理的高价。
然而,这种建立在符号之上的消费模式往往难以持久。一旦热度退去,产品价值便迅速回落,留给消费者的常是“被收割”“被资本做局了”的感叹。物质的堆砌并不能真正提升个人价值,盲目追逐潮流反而容易陷入“消费—后悔—再消费”的怪圈。我们需要非常警惕,这种模式正在扭曲正常的市场秩序,助长“重营销轻产品”的不良风气。
面对愈演愈烈的网红溢价现象,我们需要建立更加理性的消费认知。对消费者而言,应当认清产品的真实价值在于品质与体验,而非社交平台营造的虚高热度,比如在固体杨枝甘露爆火后,就出现了博主发视频教自己动手做同款,这其实是消费者以更加理性自主的态度对待网红产品的转变;对商家而言,若只靠营销炒作抬价,终将失去市场信任。唯有回归产品本质,通过提升质量、优化服务、合理定价,才能实现从“网红”到“长红”的转变,真正赢得消费者的持久认可。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保持清醒的消费判断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当我们能够看透网红产品背后的溢价逻辑,才能真正避免落入消费主义的陷阱,实现更有品质、更有意义的消费生活。(山东大学 石心阳)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