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曝光,一些药店、电商把普通牙刷、面膜、防晒冰袖包装成“牙科用毛刷”“医用敷贴”“医用隔离垫”等第一、二类医疗器械,直接刷医保卡结算,医保个人账户瞬间沦为购物钱包。视频里,收银员熟练地提示可以走医保,消费者心领神会地多拿两盒面膜,仿佛国家设立的医保资金只是另一张折扣力度更大的会员卡。
引人深思的是,这种医保卡变购物卡的操作,早已不是新鲜事。从保健品到日用品,从虚开药品到虚构诊疗,骗保手段花样翻新,背后是公众对医保制度的信任被一点点蚕食。医保资金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来自每一个劳动者的血汗,是普通人面对疾病时的最后防线。如今,这条防线被当作提款机,谁该脸红,谁该心惊?
平心而论,骗保之所以屡禁不止,在于公地悲剧的心理作祟。医保资金是公共的,但使用它的人却是个体的。当别人都在薅,我不薅就吃亏成为共识,制度便沦为一场零和博弈。更可怕的是,这种心理并非底层独有,从药店到电商,从消费者到从业者,层层默许、心照不宣,形成了一条共谋式的灰色产业链。骗保不再是偷偷摸摸的勾当,而成了会过日子的象征。
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医保资金本是为民生兜底而设,却成了某些商家眼中的富矿。他们包装概念、伪造资质、串通消费,把一张医保卡刷成了购物卡。当利润至上成为信仰,制度再严密也挡不住人性的钻营,山再高、水再深,也拦不住逐利者的脚步。
然而,真正令人心寒的,不是制度被钻空子,而是人对人的冷漠。医保的本质,是健康人对病人的托举,是今天对明天的承诺。当面膜、牙刷、冰袖也能刷医保,真正需要救命钱的人,反而被挤到了制度的边缘。那些躺在病床上、为药费发愁的人,那些辗转求医、被高昂费用逼到绝望的家庭,他们的尊严和生机,正在被一次次打碎。这不是经济问题,这是伦理崩塌。
也应看到,骗保不是单纯的道德滑坡,而是社会信任机制失效的表征。当公众对医保制度的公平性产生怀疑,当老实人吃亏成为普遍想法,制度的合法性便被动摇。更危险的是,这种怀疑不会止步于医保,它会蔓延到养老、教育、税收等一切公共领域,最终撕裂社会共识。一个连救命钱都守不住的社会,如何让人相信共同富裕不是一句空话?
说到底,治理骗保不能只靠“抓典型”“严打击”,更要重建社会对公共资源的敬畏感。企业该扪心自问:你的利润,是否建立在透支他人生命的基础上?公众也该反思:你占的便宜,是否会成为压垮他人的最后一根稻草?社会不能再用法不责众为集体失德开脱,不能让“会钻空子”成为能力象征。医保不是购物券,它是病患的命,是普通人的安全感,是社会最后的温情。
总之,当公共利益被私分,最终受害的,永远是每一个普通人。今天你觉得刷医保买面膜是聪明,明天你躺在病床上却刷不出一盒真药时,别问社会为何对你冷漠。因为你早已用冷漠回报了社会。医保不是福利,是契约;不是特权,是底线。守住它,是高尚,也是自保。(重庆大学张婷婷)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