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生成的视频已经真假难辨,DeepSeek写的文章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我们在为技术飞跃喝彩的同时,内心深处也响起了另一种声音——在这个逐渐被算法定义的时代,那些无法被编码的东西,比如信念,比如温度,比如担当,恰恰是每一名党员干部最该珍视也最该传递的“人的价值”。
智能革命,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治理智慧。进入2025年,生成式AI如水银泻地,正无声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Sora不断拓展影像表达的边界,国产大模型也加速落地,让AI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成为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工具。这不只是一场效率革命,更是文明演进方向的一次深刻转折。与蒸汽机、电力不同,这一次,技术挑战的是人类引以为傲的智能本身。于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问题:当AI辅助医生诊断甚至参与司法判断,责任该如何界定?当虚拟伴侣能够提供情感支持,真实的人际联结又会不会因此失色?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也绝不是技术自己能解决的。它考验的,是我们如何用更圆融也更坚定的智慧,为技术划定一条既鼓励创新又不失温度的航道。
在算法的洪流中,守住那份不可替代的“人心”。面对呼啸而来的技术浪潮,党员干部既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随波逐流。我们不仅要是懂技术的“内行”,更得是守初心的“定盘星”。我们应该是“人民至上”的真正践行者。百度“璩静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技术再先进,都不能淹没一张张具体的人脸、一个个真实的人生。说到底,技术的尽头,不该是冰冷的数据,而应该是人民的笑脸。我们也是伦理边界的守护者。在数据如何使用、算法是否公平这些新兴地带,我们需要构建符合中国实际、扎根中国土壤的治理框架,让创新跑得快,也让规范跟得上。我们更应是创新生态的培育者。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完成一场从观念到行动的转型:从单纯使用技术,到参与塑造规则;从被动应对变化,到主动引领方向;从把AI当作工具,到理解其背后的价值逻辑。在基层,他们要帮助老百姓学会和AI共处;在更高层面,他们要在规则制定中,传递我们特有的东方智慧。
走向一个人与AI共舞的未来。面对不可逆转的AI浪潮,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从理论、制度、能力、文化多个维度系统发力,真正筑牢科技向善的根基。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建立起贯穿技术研发、应用、监管全周期的制度框架,明确数据的权利归属和算法的责任边界;要把AI素养融入干部培训体系,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数字情商”和“科技判断力”;更要在AI暂时无法企及的领域——比如需要共情、创造和批判性思维的人文艺术、哲学社科等领域持续深耕,推动“AI+人文”的深度融合。
说到底,算法可以照亮前行的路,但只有初心的火种能告诉我们该往哪里去。在这个被智能重构的时代,唯有牢牢高举“人民至上”的旗帜,技术才能真正为人所用、为人所善,我们也才能迎来一场真正精彩的人机协奏,共同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文明新篇。(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王靖雯)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