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给中小学教师减负,要走好这关键“三公里”

2025年11月12日11:48

来源:大河网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根基在教师;教师的履职效能,关键在减负。教育部最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组合拳”形式划定减负“红线”,为新时代教育减负工作注入强劲动力。然而,政策红利的充分释放,离不开从省级细化到县级保障再到学校执行的全链条贯通。这关键的“三公里”,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只有每一公里都走稳走实,才能真正让教师从杂务中解脱,回归教书育人主业,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

第一公里,省级细化要精准“画像”,筑牢减负“总蓝图”。我国地域辽阔,各省教育发展不均衡,教师负担的痛点堵点存在差异,照搬照抄国家政策难以精准发力。省级层面作为政策落地的“第一道转换器”,必须立足省情实际,将国家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可监督的具体条款,才能让减负政策不悬空。

河南省的实践极具示范意义。作为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河南基础教育面临教师基数大、城乡差异明显、非教学事务干扰较多等突出问题。为此,河南接连印发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工作通知,出台17条细化清单,形成“问题摸排—整改落实—监督问责”的完整闭环。针对督查考核过多过滥问题,明确每年面向教师的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原则上不超过1项;针对社会事务进校园泛滥问题,公布仅含7项内容的“白名单”,未列入清单的一律不得开展;针对“指尖形式主义”,严禁强制教师下载无关App、参与点赞投票等活动。这种精准施策的方式,既回应了教师最迫切的减负诉求,又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彰显了省级层面的治理智慧。实践证明,省级减负措施唯有紧扣本地教育实际,量化指标、明确边界、细化责任,才能为后续政策执行提供清晰指引,确保减负不跑偏、不走样。

第二公里,县级保障要强化“托底”,打通减负“中梗阻”。在“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县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是政策落地的“关键枢纽”,掌控着人事调配、经费保障、考核评价等核心资源,其执行力直接决定减负政策的落地成效。如果县级层面落实不力、推诿扯皮,再好的省级政策也会沦为“空中楼阁”。

县级层面的保障作用,体现在“统筹协调”与“刚性执行”两个维度。一方面,要建立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打破“各自为政”的壁垒。教师负担过重的根源之一,在于各类社会事务随意转嫁,而县级政府正是协调教育、纪检、网信、人社等部门的关键主体。河南多地县级政府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对进校园事务严格审核,坚决杜绝巡河、创城等非教学任务摊派给教师,从源头遏制责任转嫁。另一方面,要强化资源保障与考核导向。县级层面需统筹师资力量,严格规范教师借调行为,避免“长期借调”导致基层学校教学力量薄弱;同时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落实“弹性上下班”制度,不让课后服务成为教师的额外负担。更重要的是,要将减负成效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对政策执行不力、形式主义反弹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以刚性约束确保政策落地。县级层面主动担当、统筹发力,才能破解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问题,让减负措施真正惠及基层教师。

第三公里,学校执行要守好“终端”,激活育人“动力源”。学校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教师工作的直接场景。如果学校执行不到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将省级、县级的减负要求层层加码或变相打折,减负工作终将功亏一篑。只有让学校真正成为教育的“净土”,才能让教师静下心来深耕教学。

学校层面的有效执行,关键在于破除内部形式主义,聚焦育人主业。过去,部分学校将精力耗费在重复报表、过度留痕上,“上课带教案,下课抱手机”成为教师的无奈写照。如今,河南多地学校严格落实减负要求,精简各类台账报表,推动教育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共享”,把教师从“表格海洋”中解放出来;同时科学安排校园值班,杜绝无实际意义的值守任务,让一线教师专注教学。更重要的是,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考核导向,不将社会性事务完成情况与教师评优评先、绩效考核挂钩,而是聚焦备课教研、课堂教学、学生辅导等核心职责开展评价。此外,学校还需畅通教师反馈渠道,及时回应教师诉求,对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及时纠正,确保减负措施直达一线、落地见效。

给教师减负,本质上是给教育赋能;走好这关键“三公里”,更是为教育高质量发展铺路。省级层面精准施策,让减负有“章”可循;县级层面强化保障,让减负有“力”可依;学校层面严格执行,让减负有“效”可显。三者环环相扣、协同发力,才能打破形式主义的束缚,重塑教师的专业尊严,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的初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杨晓谜)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