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四川落地春秋假:给教育留白,为成长赋能

2025年11月12日11:48

来源:大河网

2025年11月12日,四川省中小学生迎来首个“春秋假”。落实这项举措,标志着更为科学、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正从一个美好愿景扎实地走向制度化的实践。

春秋假,为学生的成长巧妙“留白”。它恰到好处地穿插在学期中间,如同在长跑中设置“缓冲带”,能有效缓解学生的身心疲劳与学习倦怠,完美契合劳逸结合的科学规律。更重要的是,春秋假旨在深化校家社协同育人,这揭示了假期的另一层核心价值——它将学习的场域从封闭的教室拓展到了广阔无垠的社会与自然天地。春天,学生可以漫步在田野间,目睹万物复苏,聆听森林鸟语虫鸣;秋天,他们走进果园,触摸累累硕果,感受丰收的喜悦,还能站在历史古迹前,亲身领略岁月沉淀的文化底蕴。这种基于真实情境、沉浸式的体验式学习,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企及的。它能够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让知识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考点,而是转化为可感知、可理解、可应用的生活智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与此同时,春秋假的设立,也为家庭教育的提质升级创造了绝佳契机。在这段不同于周末和传统长假的专属时光里,家长可以更有规划地安排亲子活动。无论是开启一场短途旅行,在旅途中增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还是一起沉浸在深度阅读的世界里,共享知识的盛宴;抑或共同参与社区服务,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这些高质量的陪伴与共同经历,都是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传承良好家风的最佳载体,真正实现了“校家社”三者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功能互补,形成教育合力。

然而,一项好的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四川的春秋假由“十一部门”联合推动,这充分表明它绝非教育系统单打独斗的事情,而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的系统工程。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会各界的协同智慧与人文关怀。

首先,这对教育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考验着其智慧与创新能力。学校需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假期时间,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同时,还要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假期实践作业”,避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向“引导者”的转型,引导学生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其次,春秋假的顺利实施关联着众多社会部门的协作。文旅部门能否结合学生特点和需求,推出适合学生、价格亲民的研学产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交通部门能否在假期期间保障出行安全与便捷,让学生和家长能够顺利出行;人社部门与工会如何进一步推动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让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度过假期,这些环节的顺畅与否,直接决定了政策落地的效果。任何一环的缺失或错位,都可能让美好的初衷在现实面前大打折扣。

最后,春秋假的推行更呼唤全社会教育观念的深刻转变。我们必须摒弃“放假就是玩,玩就是浪费时间”的陈旧观念,深刻认识到体验与成长之间的内在紧密联系。只有当学校、家庭、社会都真正认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念时,春秋假才能从日历上简单的几天假期,升华为滋养学生全面成长的甘泉,让学生在假期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收获幸福。

春秋假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假期本身的范畴,它是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生动而深刻的回答。我们期望春秋假,能成为撬动整个教育生态向更加人本、更加科学方向变革的有力支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向新的高度。(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万代红)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