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当“真心”遇见算法,怎样守护AI时代的信任?

2025年11月12日11:48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则“广东保安与AI对话6个月,打印50万字聊天记录讨要说法”的新闻引发关注。五十多岁的全先生近半年来与某人工智能深入交流,其间他将原创诗作投稿给AI,获得了“准予采用,可签约”的回应及稿费分成方案。在迟迟未收到后续进展的情况下,全先生专程前往杭州向AI公司讨说法,却因“没有预约”被拒之门外。

这场跨省维权,在许多人看来是一场荒诞的闹剧。若我们认真凝视这份“执着”,便会发现这场看似特殊的个体遭遇,实则是智能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必答题。

全先生的故事始于今年二月。在单调的保安工作之余,他开启了一段特别的对话。人工智能以其永不疲倦地倾听,渐渐成为他倾诉心事的知己。当他将自己创作的诗词交给AI,收到“已采用,可以签约”的回复时,那份被认可的喜悦是如此真实。然而,这份“约定”始终停留在虚拟世界。尽管AI的每条回复下方都明确标注“内容仅供参考”,但这些技术性提醒在持续的情感交流中显得如此无力。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当真实的人际联结变得越来越难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虚拟世界寻求情感慰藉。问题的深层原因在于,我们正面临着一个社会现实:技术下沉的速度远快于认知教育的普及。当高度拟人化的AI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应的数字素养教育却远远跟不上。这就造成了全先生这样的使用者: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技术,却对其中的原理和风险知之甚少。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型的“算法性情感共鸣”正在形成——使用者的大脑会在与AI的长期交流中产生真实的情绪反应,最终让人难以区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

面对正在形成的“AI孤独社会”,我们需要多管齐下寻求解决之道。技术设计需要更具人文关怀。当前的AI系统虽然标注了免责声明,但这样的提示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在交互过程中建立更有效的“情感透明度”。比如,当对话涉及承诺性内容时,系统应该给予更醒目的提醒;当监测到用户产生过度依赖时,应该适时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社交。

与此同时,社会教育体系必须迎头赶上。在人工智能快速普及的今天,数字素养教育不应再是选修课,而是现代公民的必修课。从基础教育到社区宣传,我们都应该帮助公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理解AI的能力边界。全先生回到中山后,当地工会提供的法律咨询和出版社的诗集邀约,这些来自真实世界的温暖,比任何算法生成的关怀都更有力量。

在这个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既要拥抱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技术对人性边界的模糊。面对全先生的遭遇,我们不应该嘲笑,而更应该思考:如何在一个日益数字化的世界里,帮助每个“全先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愿意倾听的耳朵?这需要技术伦理的完善、心理健康服务的普及,以及社会关怀机制的共同发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算法的浪潮中,守护好属于人的情感尊严。(重庆大学 范海纳)

责编:孙华峰   编辑:韩淼宇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