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日报》报道,江苏12345热线今年前三季度日均诉求量达10万至11万件。然而在这高人气背后,不少诉求正逐渐偏离政务服务范畴,成为基层工作的新困扰。一些市民将这条公共服务热线视为“万能许愿池”,各种超出合理范围的诉求层出不穷,让本应聚焦民生实事的通道不堪重负。

热线“热”本是好事,说明群众信任政府、愿意反映问题。但信任不等于依赖,便捷不等于无限责任。当热线要应对修个人家电、查私人纠纷等“超范围”诉求时,其核心功能就会被稀释。这不仅消耗了有限的行政资源,更让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真正紧急的民生问题反而可能被淹没。
要让热线回归本源,既需要公众理性使用,也需要制度精准引导。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明确热线受理边界,引导群众通过合适渠道解决个性化问题;另一方面可建立诉求分级分类机制,对非政务类诉求进行分流或提供指引。同时,各部门应强化协同,让12345真正成为政务服务的“枢纽”,而非包办一切的“管家”。(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李硕)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