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银针穿梭千年,五彩丝线织就古今。在八朝古都开封,69岁的苗炜指尖翻飞,反戗针绣出瓦片的层叠质感,打籽绣点出柏叶的颗粒分明,让北宋的繁华街市在绢帛上重现生机。这门起源于汴京的古老技艺,历经千年风雨,如今不仅跻身国家级非遗名录,更多次作为国礼走向世界。汴绣的新生,恰恰印证了: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与魂,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生生不息。
守正为基,方能留住技艺的根脉。传统工艺的生命力,藏在世代相传的绝活里。汴绣之所以能成为宋韵文化的名片,靠的就是那套精细多变的针法功夫。反戗针绣瓦、打籽绣柏叶、平针绣丝绸,每一种针法都是老祖宗摸索出的门道,每一丝走线都承载着千年的审美。苗炜六岁学绣、八岁学画,六十余载深耕不辍,正是这份对传统技艺的坚守,让汴绣在时代浪潮中没失了本色。没有对核心技艺的敬畏与传承,再华丽的创新也只是无源之水,这正是非遗传承的不二法门。
创新为翼,方能拓宽发展的天地。传统不是静止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活水。苗炜深知,老手艺要活下去,就得跟上时代脚步。她提出的“绣外之功”,把绘画审美、文学内涵、哲学辩思融入刺绣,让汴绣不再只是简单的复刻,更成为有思想、有温度的艺术作品。从设立高职刺绣专业破解传承难题,到将传统元素与当代风采结合打造文创产品,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千年技艺在当下找到共鸣。正如苗炜所说,传统的也是当代的,唯有让老手艺对接新需求,才能焕发持久活力。
人才为桥,方能延续文化的香火。一门技艺的传承,终究要靠人来接续。曾经,“无文凭、见效慢”让不少年轻人对传统手艺望而却步,汴绣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苗炜的远见在于,她在职业学院设立全省首个高职刺绣专业,既让学生拿到文凭,又能学到真本事,为汴绣培养了专业后备力量。六十余载从艺路,她不仅自己坚守,更用实际行动搭建起传承的桥梁。非遗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一代代人的薪火相传,只有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学、学得会、有奔头,古老技艺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文化为魂,方能彰显大国的风采。汴绣多次作为国礼走向世界,《清明上河图》等绣品成为国际交流的使者,靠的正是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根银针,绣的是宋韵风华,传的是中国故事。在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今天,像汴绣这样的非遗技艺,早已超越了工艺本身,成为承载民族文化、展现大国气象的重要载体。它们用最细腻的笔触,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历史与当下,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生生不息。
十指春风化雨,千年宋韵新生。汴绣的成功,给所有传统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宝贵启示: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宗,方能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以人才为支撑,以文化为内核,方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绽放光彩。新时代的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像苗炜这样的坚守者与创新者,既扎根传统土壤,又拥抱时代潮流,让更多非遗技艺走出深闺、走向世界,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绣出更加绚丽的文化新篇,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