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儿子殴打九旬母亲”:法律与伦理的双重拷问

2025年11月12日18:41

来源:大河网

近日,一段“儿子殴打93岁母亲”的视频在网络曝光,引发社会震怒。根据监控视频和通报,杨某中因琐事对高龄母亲实施包括连续扇耳光、拽头发、摁地殴打等暴力违法行为,而老人无助的哭喊声实在令人心碎。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段视频,让人看的怒不可遏,继而悲凉,心情无比沉重。面对一位九旬的老人,无论出于何种缘由,施以暴力都是对人伦底线的践踏,更何况施暴的对象是生养自己的母亲。杨某中的行为禽兽不如,哪怕有一点人性,都不能如此对待风烛残年的母亲;哪怕有一点敬畏,都不会对老人如此拳脚相加。11日下午,当地通报已抓获施暴者并开展调查,但事件背后暴露的法律、伦理与老龄化社会困境,以及如何干预亟待深入剖析。

显然,暴力行为必须依法严惩,家暴绝非“家务事”。此事件首先是对法律底线的公然践踏。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禁止对老年人实施家庭暴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家庭成员间的殴打、虐待等行为均属违法,情节严重者可构成虐待罪或故意伤害罪。杨某中对至亲施加暴力,已涉嫌触犯刑法,司法机关需严格依法追究其责任,严惩施暴者。但法律的意义不仅在于惩戒,更在于警示。法律的责任在于让施暴者付出应有的代价,并震慑潜在的违法行为。我们还想追问,杨某中此前有无殴打母亲的行为?此次殴打曝光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如何防范类似情况出现?唯有让法律彰显力量,让正义不被架空,才能从根本上震慑不孝之举,筑牢“老有所安”的法治根基。

同时,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孝道伦理的崩塌与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事件中,施暴者身为儿子,却对风烛残年的母亲拳脚相加,这不仅违背了“百善孝为先”的传统伦理,更折射出老龄化社会下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人口流动加速,许多老年人面临情感孤独与照料缺失的双重困境,若缺乏外部干预,类似隐蔽性暴力极易被“亲情”掩盖。问题在于,当前社会对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体系仍有短板,例如,农村老年人经济依赖性强,法律意识薄弱,易成为暴力事件受害者。而女儿曝光视频的“偶然性”也警示我们:需建立常态化的社区排查机制,防患于未然,避免悲剧发生后才被动响应。

当然,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从个体惩戒转向系统防护。8月份,民政部会同最高法、公安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强调需要形成“预警-发现-处置”的闭环机制。具体而言:要强化社区预警作用,建立风险家庭档案,基层组织定期走访,打破“沉默文化”;还要深化多部门联动,完善家暴警情快速响应机制;最后还需要推动法律与教育的结合,在社区与学校开展孝亲敬老教育,提升全社会对老年人权益的敬畏感。

“儿子暴打母亲”的个案,既是人伦悲剧,也是社会文明的试金石。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今天,我们需以法律为矛,刺破暴力的伪装;以制度为盾,筑牢权益的防线;更以人文关怀为纽带,让尊老敬老成为社会自觉。唯有如此,方能实现“老有所安”的愿景,让每一位老人在夕阳岁月中保有应有的体面与温暖。(浙江财经大学 王朋源)

责编:孙华峰   编辑:任昱炎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