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某校满意度调查仅设“满意”“非常满意”选项,这样的“奇葩问卷”并非个例。有的地方提前发“温馨提示”诱导好评,有的指定受访者、彩排答案,把民意调查变成自导自演的“面子工程”。本是倾听民声、查缺补漏的工具,硬生生被改造成欺上瞒下的“遮羞布”,看似数据亮眼,实则堵死了发现问题的渠道,暴露的是对工作质量的底气不足,更是政绩观跑偏的直接体现。

民意从来不是“勾选”出来的,真满意也不是“设计”出来的。强制“被满意”,本质是用形式主义回避矛盾,用虚假数据掩盖短板。与其煞费苦心控制问卷结果,不如放下“满分执念”,把问卷从“选择题”改成“心里话”,让群众敢吐槽、能发声;不如把精力放在实打实的整改上,用解决问题的实效回应期待。毕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真心实意听意见、解难题,才能收获发自内心的认可,这比任何“全满意”数据都更有分量。(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高姗)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