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河声丨河洛汤汤,奔流不息

2025年11月13日11:35

来源:大河网

黄河滔滔,洛水蜿蜒。洛阳汉魏故城遗址博物馆里,一盏东汉陶百花灯前围满了举着手机的观众。灯座上缠绕的龙纹昂首欲飞,两千年前的釉色在射灯下流转,隔着玻璃都能听见历史的呼吸声。当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的灯火于11月13日至14日在河南省开封点亮八方智慧,一个问题叩击人心:源自河洛腹地的古老文化,何以穿透漫长时空,在今日之中国持续澎湃着惊人的“出圈”能量?

河洛文化的“破圈”密码,首先藏在它那深不见底的文化根脉里。河洛文化是什么?是绵延千年的文明,是从黄河流域到江南水乡的多元共生。它绝非囿于豫西一隅的地域标签,乃是中华文明当之无愧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包括河洛文化在内的灿烂文明。伏羲得“河图”、大禹受“洛书”的神秘启示,夏商周三代于此定鼎礼乐、熔铸法典,中华文明的元典性、核心性在此锻造。洛阳城头俯仰皆史诗,嵩岳山下呼吸即文脉。此地是中华民族最早叩开文明大门的圣殿,《尚书·禹贡》划定九州,豫州为天下之中;《周易》玄妙哲理,源头直指“河出图,洛出书”。这片土地孕育的思想,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图谱最核心的经纬。

河洛文化,分量何其厚重。从1989年首届研讨会至今,18届学术盛会像一把钥匙,层层打开这座文明宝库。这份厚重的力量,更展现出跨越山河的强大辐射力。中原先民衣冠南渡,河洛文化的精魂如蒲公英般漂流向闽粤,再随移民浪潮扎根宝岛,化作客家人血脉里的“河洛郎”记忆。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跨越海峡的脚步——两度在台湾举办盛会,正是这同根同源、血肉相连的生动注脚。研讨会足迹从洛阳、郑州一路延伸至广州、赣州、厦门,清晰勾勒出文化根须向南生长的磅礴脉络。文化认同超越地理阻隔,成为维系同胞真情的无形纽带,铸就牢不可破的民族精神共同体。

河洛文化何以在当下焕发如此旺盛生命力?其秘诀在于深扎传统沃土,更勇于开出时代新枝。我们看到:非遗传承人在洛阳用巧手让唐三彩流光溢彩,数字科技将龙门石窟的庄严宝相“搬”到千里之外的屏幕前,沉浸式演出让游客恍若置身《诗经》里的“洛水之滨”。这些实践有力呼应了本届研讨会聚焦的“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等议题。它启示我们:唯有创造性转化,让遗产与当代生活脉搏共振,文化方能真正活起来、火起来。

河洛文化的精神基因,更为破解现代难题提供东方智慧。河南省社科院李乔研究员的话道出真谛:河洛文化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从孔子入周问礼于老子,到墨子在商丘喊出“非攻”强音;从《诗经》里“关关雎鸠”的洛水情歌,到《周易》中“河出图,洛出书”的哲学闪光——这些刻在文明基因里的密码,如今正以新的方式苏醒。去年河南卫视《唐宫夜宴》里的陶俑小姐姐,脚下踩着的不正是河洛大地上的汉唐月光?当年轻人为“数字龙门石窟”的AR佛像惊叹时,他们触摸到的,是从未断裂的文明根须。

河洛文化的“出圈”,更在于它懂年轻人。文化再伟大,不能只写在书上、摆在展柜里。真正的传承,是要让老百姓觉得“这跟我有关系”——能参与、能表达、能受益。你能想象《道德经》变成漫画书吗?河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老子说》系列,把“道法自然”画成了二次元萌宠,半年销量破百万。你看那洛阳博物馆的“数字考古盲盒”,孩子们用手机扫描就能“挖”出虚拟文物;洛阳师范学院的学生们更绝,他们用说唱演绎《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古老诗句,配上动感节奏,竟成了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的冠军作品。这种创新背后是实打实的传承。当传统文化学会用年轻人的语言“唠嗑”,当博物馆讲解员开始用“弹幕体”介绍文物,这场文化传播的“双向奔赴”,怎能不火?

站在第十九届河洛文化研讨会的门槛回望,从河图洛书到数字文明,从诸子百家到网红IP,河洛文化的“出圈”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既要埋头考古坑里的坚守,也要敢于站上聚光灯的勇气。当我们在郑州黄河岸边看到,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家和玩着汉服Cosplay的年轻人并肩看落日,忽然懂得:这生生不息的文明长河,从来没有真正的“过去时”。

河洛文化的“出圈”,不是为了成为转瞬即逝的网红,而是要做永远的“顶流”。因为它承载的不只是一个地域的记忆,更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就像那盏东汉陶百花灯,历经千年风雨,依然能在新时代的灯光下,照亮我们前行的路。这,就是了不起的河洛文化,这,就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河洛汤汤,奔流不息。(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邓随新)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王世洋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