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声丨课堂收出“模型机”:治理形式化比手机更该“没收”

2025年11月14日11:05

来源:大河网

“老师,手机交过了。”大学教室前方的手机袋中,一排排手机壳与模型机整齐排列,真正的智能手机却在学生的课桌底下亮起屏幕——近期部分高校课堂收手机政策下的“应对奇观”,不仅是学生与校园管理的浅层博弈,更撕开了校园治理中“重形式、轻实效”的裂痕。这场看似学生“投机取巧”的博弈,实则暴露了政策实施与教育本质的脱节,比起收手机,更迫切的是打破形式惯性下“为管理而管理”的思维。

高校课堂收手机的初衷本无可厚非。当“指尖滑动”取代“笔尖记录”,当短视频的热闹盖过讲课的互动,学生逐渐在碎片化注意力的浸染中难以实现知识的积累沉淀,而学校以物理隔离阻断干扰、提升课堂专注度,这份对教学质量的重视值得肯定。但政策落地时,却陷入了“重形式、轻实效”的误区:政策制定者只关心“收缴率”的数字是否达标,却忽略了“如何让课堂吸引学生”的关键性问题;管理者只盯着手机袋的“满袋率”,却无视学生手里的“真手机”与课堂上的“假专注”。结果便是,模型机成了学生应付检查的“道具”,收纳袋变成了摆给督导看的“盆景”,政策最终沦为“各取所需”的无效博弈。

学生选择用模型机应对课堂强制性收手机,不该被简单贴上“投机”标签,这本质是对校园“形式化”治理模式的无声抗议。

在不少课堂上,收手机的规定与课堂设计严重错位:有的老师把手机收纳袋当“摆设”,课堂上依旧照本宣科念PPT,学生即使没了手机,也只是换种方式放空;有的课程本身需要手机完成小组互动、资料查询,强行收缴反而会打断正常的学习节奏。如果学校的政策制定始终回避“如何提升课堂吸引力”的关键问题,收手机的生硬规定便会成为掩盖教学短板的挡箭牌。长此以往,学生大量使用模型机便不足为奇,因为他们拒绝的从来都不是“认真听课”,而是这种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结果本位”思维。

真正有效的课堂管理与教学,从来不是与手机斗争,而是“用课堂吸引力超越手机吸引力”。与其纠结“交的是真机还是模型”,高校更应该做的,是在政策上回应学生的“使用需求”与“参与期待”。一方面,应让“收手机”拥有更大弹性:对于需要手机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课程,可明确学生的“使用时段”与“使用范围”;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枯燥课堂,可通过设计小组辩论、案例分析等互动形式,提升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主动放下手机;甚至可以开展“手机控制挑战赛”,根据课堂互动表现与专注时长,给予学生“课堂加分”等奖励,用正向激励替代强制约束。另一方面,要正视“手机模型”背后的课堂吸引力问题——当老师能将知识点生动形象地与学生互动,当课堂能提供比短视频更有意义的思考,学生便能从课堂中持续获得成就感与获得感。最终,学生无需收纳袋便会自觉主动放下手机——不是因为规则要求,而是因为课堂本身更值得他们专注听讲。

课堂上那些沉默的模型机,从侧面反映出校园治理的形式化问题。治理的目的从来不是“看起来有效”,而是真正让课堂回归专注、让教育回归本质。与其耗费精力检查手机上交率,不如精耕教学、丰富课堂,让学生心甘情愿放下手机、专注学习,这才是课堂治理最该坚守的初心。(安庆师范大学 陈璐)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