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声丨善良需要一双“隐形的翅膀”

2025年11月14日11:05

来源:大河网

南京理工大学多名同学发现饭卡余额悄悄增加,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源于学校“暖心饭卡”资助活动:无需申请,仅通过“每月食堂就餐不低于 60 次、月均消费不高于 750 元”的标准精准识别困难学生,随后直接打款。自 2016 年起,项目已持续9年,771万元善意默默流淌,为困难学生筑牢了安心学习的屏障。

贫困从不是耻辱,却也不该成为被晾晒的 “标签”。“暖心饭卡”的可贵,正在于全程“保密”设计:没有公示受助名单,没有举办集中表彰,贫困生从未因接受帮助而被特别关注。他们能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获得支持,稳稳护住了自尊心。这份不声张的善意,恰是对受助者最贴心的尊重,可谓“善莫大焉”!

看到“暖心饭卡”的细节,不禁想起某电视台的“金秋助学”演出。那场演出气氛热烈,三位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学生被请上台,主持人逐一追问他们的家庭情况与求学经历。其中一位男孩,父母因车祸离世,靠祖父母辛苦抚养长大,最终借“绿色通道”走进大学校园。面对镜头,他眼含热泪反复表达感谢,可我却难掩心中酸涩……学子感激发自肺腑,国家的资助也确实如春风化雨,但让本就敏感的贫困生站在聚光灯下,被迫袒露生活的伤口、当众完成“感恩表演”,真的必要吗?若帮扶的初衷只是给某些群体歌功颂德,这样的形式不如彻底舍弃。

“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湖”,再平凡的人也有捍卫尊严的权利。扶贫虽为民生大事,可忽略尊严的帮扶,即便出于善意,也会大打折扣。许多年前,何建明的报告文学《落泪是金》曾一度唤起社会对贫困生的广泛关注:作者深入贫困生群体,亲身体验他们省吃俭用的艰难,用文字真实记录下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可遗憾的是,书中引用的人物事例标注了真实姓名与校名,导致几位学生在书出版后,因隐私泄露、生活中遭受歧视,无奈与作者对簿公堂。这结局令人惋惜:作者的善意与初衷毋庸置疑,可学生维护自身尊严与隐私的诉求,同样合情合理。

善良本可以换一种更温柔的传递方式,需要一双 “隐形的翅膀”。西方圣诞节时,“圣诞老人”总会悄悄把礼物送到穷人家里,将温暖送进贫民窟,许多装扮圣诞老人的人,甚至是政府官员或富商。他们从不追求镜头曝光,只愿让善意在不打扰中默默抵达。反观国内,每逢春节,电视上总会出现官员带队走访贫困家庭的画面:嘘寒问暖的场景像精心编排的 “情景剧”,镜头始终紧紧跟随,仿佛不在镜头前露脸、不让贫困群众说几句感谢的话,这份冬日的温暖就无法传递,善良的愿望就不算实现。

善良是人世间最珍贵的品质,可若用错了方式,就可能变成“善良的残忍”,而这种“软刀子割肉”的伤害,比直白的恶意更让人心痛。

大数据时代为精准资助注入了新动能。如高校通过整合一卡通消费、学业数据等构建 “数据画像”,实现“政策找人”的主动帮扶。但挑战同样突出:学生隐私泄漏风险、数据壁垒导致的识别偏差等问题不容忽视。这需要通过数据匿名化处理、加密存储,以及打破部门壁垒建立共享机制来破解,让科技在安全合规前提下,实现资源精准滴灌。

南京理工大学的“暖心饭卡”,正是给善良装上了“隐形的翅膀”,用最体面的方式传递温暖。愿类似“金秋助学”演出那样,为追求宣传效果而牺牲他人尊严的行为越来越少……

毕竟,懂得呵护他人尊严的善意,才是现代文明社会最该有的模样!(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樊树林)

责编:孙华峰   编辑:赵地  审核 :范昭

我来说两句 0条评论 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