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的通知》,明确将机关事业单位、地方国有企业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范围,从毕业当年放宽至毕业两年内,并不再以“有无工作经历”“是否缴纳社保”作为限制条件。这一政策迅速引发社会关注,也让我们看到,在就业压力持续存在的今天,公共政策正在以更细腻的方式回应青年人的困境。
长期以来,应届生身份像是一张“限时体验卡”,毕业当年就会过期,不少人因考研备考、论文答辩、实习探索,或是选择“gap year”积累阅历,而错失了应届校招的宝贵窗口。北京的这种弹性调整,正是告诉广大年轻人,职业选择不是一锤定音的终点赛,更是一场探索之旅,为年轻人争取了更从容的职业选择期。
更值得肯定的是,北京打破了“有工作经历即非应届”的旧有逻辑。现实中,多数毕业生在初入职场时难以一步到位确定长远发展方向,迫于现实压力选择仓促就业后,也会因不符合工作预设或人岗不匹配而跳槽。而原有政策限制迫使他们过度谨慎,为保留应届身份刻意回避社保,宁愿待业也不接受短期工作。此次取消相关限制,实际上是把试错的权利交还给了他们,使毕业生能够尝试多元化的职业路径,让人才流动更加合理。
当然,我们也要理性看待政策的覆盖面与实施效果。目前,该政策主要适用于机关事业单位和地方国有企业,尽管这些单位具备稳定性优势,但在整体就业市场中占比有限,民营企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并未被纳入。构建包容、弹性的就业生态,不能仅靠公共部门“单兵突进”,更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如何推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包容的就业环境,则是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方向。此外,政策可能引发新的内卷。已积累一定社会经验的往届生,在笔试、面试等招录环节相对更具优势,与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可能会让本就竞争激烈的考编赛道更加拥挤,形成新的不平等。如何在扩大选择的同时优化竞争环境,是政策执行中需要持续关注的课题。
我们不应期待单一政策能解决所有就业问题,但北京此举无疑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它正视了青年就业过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也为构建更加包容的就业生态迈出了重要一步。正如“十五五”规划所强调的,要“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这不仅要在招录条件上做减法,更要在产业升级、教育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加法。我们乐见这样的探索,也期待有更多地区、不同行业加入进来,共同为年轻人创造一个更宽容、更开放、更值得期待的就业环境。(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张鑫雨)
首页